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通讯员周韵 尹翔)眼下正值花椒成熟季节,走进汉旺镇大柏林村花椒种植基地,一树树花椒郁郁葱葱,饱满的果实缀满枝头,微风吹来,椒香扑鼻。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田间地头不时传来欢声笑语。
近年来,绵竹市立足资源禀赋和基础优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高质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牢牢牵住增收“牛鼻子”,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激活了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展特色农业增收致富有奔头
6月19日,走进玉泉镇玉江村金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种养结合现代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只见饱满圆润的紫色茄子挂满枝头,景象喜人。十余名村民采摘、打包,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过去,玉江村农业产业滞后,缺少发展活力。怎样才能让失去活力的土地重新充满生机,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2018年,金道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长兴在当地流转了120余亩土地,通过种养循环,改善土壤,栽种茄子、辣椒、玉米,盘活土地资源,并积极吸收当地村民从事种植、管理、采收等工作。
在广济镇火烧埝社区,成片的生姜绿意盎然,淡淡的姜香扑面而来。种植大户周彬穿梭田间,忙着培土、除草,流淌的汗水遮不住绽开的笑颜。
“我栽种了12亩生姜,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3000斤以上。”为提高田间管理水平,近两年,周彬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外出学习培训、邀请农业专家到田间指导,不断提升生姜产量,不仅增加了收入,还解决了周边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走进汉旺镇新开村吉祥龙腾种植专业合作社,只见成片的桃树一棵挨着一棵,在绿叶掩映下,鲜红水嫩的桃子与农户的笑脸相互映衬。“以前守着两亩地,想致富也找不到门路。如今把土地流转出去,又在基地里务工,每月能增收1000多元。”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村民李大爷笑得合不拢嘴。
近年来,绵竹市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补齐发展短板、做强特色产业,全面助力产业联动、连片发展;积极推进乡村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文旅一体化,拓展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科普等多种功能,既满足城乡居民对高品质休闲旅游的需求,又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户增收,乡村振兴“一池春水”被不断激活。
农业机械化托起田畴“新希望”
走进五星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只见田间道路宽阔平坦,大小沟渠纵横相连,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
在汉旺镇红旗村五组,田地里栽种的冬瓜、小葱等蔬菜长势喜人。“田地连片,播种、收割都能实现机械化操作,大大降低了我们的生产成本。”谈起田地间的变化,村民吴勇打心眼高兴。
“红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有2500亩,通过田块整治、沟渠打造、道路修建后,本村产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该村党支部副书记徐显松介绍,过去由于田块较小、沟渠水路不畅,村里的产业发展受到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进一步推进了该村产业发展,目前全村蔬菜面积达到1000多亩。
近年来,绵竹市把加快农业机械化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2020年,绵竹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规模达2.2万亩,包括新建和整治田间灌、排渠道90.434 km,新建、整治田间道路47.3 km,田型调整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0.11万亩,土壤改良1.2万亩。
为进一步推动数字农业发展,绵竹市积极利用“互联网+农业”,促进新型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实现网上销售,依托电商平台,开展为农服务、农产品网络直播带货推介宣传活动,推动各村电商新模式、新业态发展。
美丽乡村更靓,农民口袋更富,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定有力······绵竹的广袤土地正绽放出现代农业的梦想与希望。
责任编辑:郭远乐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