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乌鱼。
白乌鱼菜品。
镜头聚焦
8月12日,内江市市中区永安白乌鱼繁育基地一片忙碌,上千条体态大小各不相同的白乌鱼被分别养殖在十余个养殖池中,工人们正忙着筛选鱼苗、清洗养殖池等工作,现场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养殖户。
“最近几年白乌鱼市场行情很好,我今天专门过来了解一下!”来自资阳的水产养殖户周先生告诉记者。而就在上月16日至17日,来自全国水产渔业领域的院士、专家和省级部门领导共20余人齐聚内江,就白乌鳢种业提质开展了专题研讨。
一条鱼有何“魔力”能够吸引全国专家来此专题研讨?其产业发展过程中有何故事……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鱼的世界,听听一条鱼的“自白”。
一条鱼的﹃鱼生自白﹄
我叫白乌鱼,又叫白乌鳢,是鳢形目鳢科的一种,我“祖籍”四川内江,是乌鱼家族中的变异品种,体色偏浅,颜值更高,因形似棒槌,也有人叫我白乌棒。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类便与我们正式“建交”,尝试人工繁育养殖。但因技术、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限制,我们的族群发展受限于内江本地。
由于我刺少、肉质细腻、营养价值丰富,尤其有助术后伤口恢复,所以我成为了备受欢迎的食疗佳品,市场价格一度达到三四十元/斤,身价远超一般鱼类。2004年,内江市市中区政府在永安专门为我们建设了集繁殖、养殖为一体的省级水产良原种场,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并在2010年获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经过长久努力,内江市市中区现白乌鱼成鱼产量占全国70%以上,苗种供应占全国90%以上,且市场仍然供不应求。
如今,发展壮大白乌鱼家族不仅是国家持续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四川推动川鱼特色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的需要,更是内江市打造“百亿水产强市”的需要。今年,内江市委、市政府还明确提出了“2021年农业特色产业中重点推动市中区白乌鱼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我们家族的壮大指日可待。
一名水产老师的坚持
谈起我的成长史,“吴爸”功不可没。“吴爸”实名吴俊,这是我们白乌鱼家族给他的爱称。他皮肤黝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说起话来不紧不慢。十年如一日的陪伴,我们建立了深厚情谊。
2004年,吴爸还是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水产老师。我们白乌鱼身为野生品种,有着自己的傲娇,岂能“束手就范”?在人工繁育养殖问题上,我们跟吴爸较上了劲。而他的研究工作,是从单枪匹马开始的。那些年,吴爸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把白乌鱼产业做大做强。但研发基础薄弱、缺人、少钱,他自己投入的积蓄也赔得血本无归,家人、同事都对他投来质疑的眼光。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2008年,吴爸牵头创立了四川省浙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专注于白乌鱼科研和水生态保护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吴爸的努力下,公司先后在东兴区田家、市中区永安镇建成水产科研示范基地7个,并通过内江农科院水产所科研团队致力于白乌鱼科技研发,为白乌鱼的全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后几年里,我们在人工繁殖、训食、越冬等技术难题上逐一向吴爸做了“妥协”,吴爸的白乌鱼之梦逐渐明朗,同时也让内江的白乌鱼产业迈上了新台阶。目前,内江市已建立起最大规模的白乌鳢种质资源群体,成为全国白乌鱼主要产地和种苗供应的核心地区。并成功选育出灰鳍白乌鳢、金鳍白乌鳢2个新品系,其中,白乌鳢“玉龙 1号”有望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实现四川省水产新品种“零”的突破。
我的名字,借吴爸的光,愈发响亮。从名不见经传,到现在发展至全国10多个省,吴爸也从一名普通的水产老师,成为了国内研究白乌鱼领域的顶级专家。
一个产业的壮大
现在,我们的“家族群”愈发庞大,不再受限于内江本地。重庆、成都、资阳都有我们的兄弟姐妹,越来越多的渔农投身养殖,也因为我们而增收致富。
在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吴爸带领着我们大展身手。
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黄永平有着两份工作,主业环卫,兼职养鱼。上个月,黄永平从吴爸那里接手了 4 万尾鱼苗,每天一大早,黄永平做好村里的卫生,就过来给我们喂食。黄永平说,相比养殖五大家鱼,养殖我们更具市场优势,且利润更高,还有专人回收。陈利伟也是养殖白乌鱼的受益者,去年,他用六分鱼塘购入了 2 万尾鱼苗,经几个月的呵护照料,净利润近 4 万元。像黄永平、陈利伟这样的规模养殖户,目前仅内江本地就有将近50户。
“现在全省白乌鱼年产销量超过 100 万斤,且增长保持在 10%以上,但市场仍然供不应求。”吴爸认为,白乌鱼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希望通过努力,将白乌鱼产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让这条“四川小鱼”游向更大的舞台。
能够造福养殖户、食客,我小小的一条鱼,也算是鱼生赢家了!
记者手记
梦想与坚持
有人说,吴俊为白乌鱼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配得上“白乌鱼之父”的美誉,他不是白乌鱼产业最大的受益人,但一定是付出最多的人。
吴俊说:“我只是简单想把事情做好,不愿给政府添麻烦,希望政府相信、放心。”采访期间,吴俊主动谈起了自己的梦想,他说:“我想让这条无名小鱼发展成百亿产业,造福更多人。”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从一名水产老师,到一名行业专家,通过吴俊,记者看到的是一名水产人的执着与坚守。这不仅是一个普通人的梦,也是一个专家的梦,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吴爸”的存在,才让我们的中国梦更有底气。(洪瑜)
责任编辑:郭远乐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