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康厚林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党中央把产业振兴放在首位,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如何迅速将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因地制宜培育产业,是我们基层县区必须实践的重要课题。近年来,东兴区牢牢把握国家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契机,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把打造“中国天冬之乡”及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作为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重要突破,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选择中医药,特别是天冬作为主导产业的考虑
(一)是农业大区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东兴区是典型城市带大农村的内江市辖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45.8%,让农业实现提质扩面、农村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实现稳定增收,是全区工作的重点。当前,正处于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阶段,通过农村产业发展,培育特色产品、壮大龙头企业,是东兴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面对的新挑战。从近年发展成效看,区内果蔬产业、稻鱼共生、稻蒜轮作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发展壮大了一批产业园区和自发性、小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助力了农民增收致富。在诸多农村产业中,尤以中药材产业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一是规模壮大快。2020年底,全区天冬、黄精、枳壳、铁皮石斛等10余种中药材种植规模近8万亩,实现总产值约3亿元。二是产业配套全。基本形成以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淳宇惠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涪丰药业、菲德力制药为代表的中成药、中药饮片企业7家,总产值达10亿元。三是带动效应好。全区中药材种植基本形成由龙头企业为引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骨干、农户广泛参与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格局,全区超过5000户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户年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为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基于全区中医药产业基础扎实、种植环节群众适应度高、产品深加工市场前景广阔等有利因素,东兴区决定将中医药作为辖区主导产业,符合产业振兴要求,更符合辖区广大群众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致富的现实需要。
(二)是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做出的合理选择。东兴区是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县(区)。在辖区内众多特色药材资源中,天冬具备的资源禀赋最为突出:得益于气温、日照、雨量、土壤等自然条件极为适合,东兴区天冬种植已有600余年历史。《证类本草》《药物产出辩》明确记载,天冬“以产四川为上、主产在内江县(现内江东兴区)”。权威检测机构表明,东兴天冬平均浸出物含量达95%,远远高于其他产地天冬含量,并且药食同源历史悠久。天冬蜜饯先后被四川省评为优质产品、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兴区被中国特产协会、中国特产之乡推荐评审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天冬之乡”称号。同时,天冬属于常用中药材,产区货源显少,市场价格整体趋于上行,农户种植效益稳定可观,东兴天冬因其味甜可食、种植不多导致供不应求。面对日益繁荣、各类产品不断丰富的当前中医药市场,近年来天冬更是在保健、日化等方面展现出巨大开发潜力,目前已经有天冬面膜、天冬提取物等产品在市场上流通。东兴区充分挖掘利用道地天冬资源禀赋,依托“人有我优”的优势,积极推进天冬新食品原料的审批,已研发以天冬为原料的特色蜜饯、美容保健品等产品40余个,更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领跑,为打造区域性支柱性产业争取时间和空间。
(三)是顺应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的惠民之策。今年以来,对于后疫情时期中医药如何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把脉”,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时,曾强调“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指示“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为中医药发展指明了航向。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健康四川和健康内江战略实施,国家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省市相继出台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省级《规划》把东兴区作为天冬道地药重要产区,市级《规划》明确支持东兴区打造“中国天冬之乡”,为东兴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坚实支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中医药积极参与全球抗疫,被多个国家借鉴和使用,成为疫情防控中国方案的一大亮点。后疫情时期,群众对中医康养保健、疾病治疗的认可度日益上升,以东兴区为例,2021年中药销售量、中医诊疗量较2020年同期分别增长三成、四成。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立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健康的需求,东兴区发展中医药产业,特别是天冬道地药材,符合时代潮流、符合群众期盼。
基于以上因素,东兴区准确把握中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趋势,把天冬产业作为“一号工程”,科学编制区级《规划》,按照育苗、种植、加工、交易、研发、品牌、康旅“七位一体”形成战略布局,增设区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推进中心(正科级事业机构),引进行业专家人才,健全“五个一”高效工作机制,成立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基金,制定《天冬规模种植奖补方案》等奖补政策,强力推进中医药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在一年时间内,在郭北镇建立了种苗繁育基地,种植区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沿“郭北镇”和“石子镇、白合镇”两核、大小清流河流域一带逐渐形成6000余亩生态种植圈,辐射周边镇村,并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大健康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厦门中科三安、华润三九、北京同仁堂(四川分公司)、四川中药集团等20余家知名中药材院所企业先后签订产业发展合作协议或建立产业技术联盟,成功引进种植企业数十家、全产业链企业2家,形成了昂扬起步的发展态势。
二、天冬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新事物的成长并非一帆风顺,新产业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东兴区道地天冬虽然种植较早,为产业发展积累了一定基础,但要推动天冬产业向品种道地化、生产标准化、产品优质化方向发展,逐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还受到种植规模偏小、加工层次偏低、研发起步偏晚、链条延伸偏短等瓶颈制约。
(一)天冬种植规模偏小。在政府奖补政策引导、种植技术指导下,东兴区目前已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天冬种植模式,进入稳定发展阶段,核心种植圈初具规模,就近用工务工对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明显。但与东兴区道地的品种资源、优越的生长条件相比,受坡地整理成本高、天冬生产周期长、连片规模小、优质良种种苗紧缺等因素影响,其生产潜力还远远没有转化为产量优势,与天冬市场需求远不相适应。
(二)药材加工层次偏低。随着深加工意识的增强,以天草润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淳宇惠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涪丰药业、菲德力制药为代表的药企产值已整体提升,但主要产品仍以饮片加工为主,中成药仅占10%左右,药品科技含量低、涉及范围窄,经济附加值及财政贡献不高,从根本上没有真正实现“中药材”向“中医药”的转轨,形成较强的上下游产业带动能力还需一定时间。
(三)产品研发起步偏晚。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趋势的演化,中医药行业是一个高科技含量、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行业。目前东兴区已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国中药等数家科研机构围绕天冬、黄精等开展合作,研发功能食品、日化等大健康产品,但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研发成果羸弱,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支撑,市场竞争力还待进一步培育。
(四)产业链条延伸偏短。中医药产业下游市场包括中医药流通、中医药销售等行业,是产业链的销售终端,但东兴区相对集中、有规模的中药材收购点布局不够完善,在全省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仍处于构建阶段,专业的仓储、物流设施和监管措施不足,现代物流和电子交易需求侧还有较大空间。随着国内“中医药+”融合发展趋势愈演愈烈,东兴区处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位置,发展特色大健康产业正当及时,相关步伐亟须加快。
三、壮大东兴天冬产业的思考
今年以来,通过深入重庆荣昌、安徽亳州等地,就中药材基础设施配套、药材种植、中医药产品、康养文化、商贸物流等多方面进行考察学习,对协同推进东兴区中药材,特别是天冬产业“七位一体”发展战略有进一步思考。
(一)加快推进种苗繁育组培。开展天冬种质资源生物特性及表观遗传的研究,制定天冬种苗地方标准,加强天冬原种提纯保护。积极对接省内外科研机构开展良种组培繁育、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鼓励厦门中科三安公司等社会力量通过光谱、快繁等技术参与组培,缩短组培周期,推进千亩天冬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保障种苗满足规范化、规模化生产需求。
(二)加快完善天冬种植布局。大力开展中药生态种植,加强天冬栽培、生长规律研究,推广“良种良法”,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等项目资金优先向天冬产业倾斜,切实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按照“两核一带”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奖补政策等调节机制,持续引导农户精细化、现代化、绿色化种植,加快建设“东兴-荣昌-大足中医药产业川渝合作试验区”。
(三)加快构建中药材加工体系。支持现有初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通过招商引资促进种植基地与初加工龙头企业联姻,加强药材清洗池、晾晒场、烘干室、冷藏库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以加带种”的生产格局。加快建设东兴区现代中医药精深加工产业园和田家食品加工基地,加快天冬产业实现“切片”变“药片”的内涵式发展,创建国家级现代加工产业园区。
(四)加快建设中药材物流交易平台。学习安徽亳州等全国知名中药材市场先进经验,融入中药材“天地网”等信息平台,加快西南中药材专业交易中心、种子种苗交易市场、中药材电子交易网络等平台建设,合理布局交易中心报价系统、中药材经营摊位和收购网点,强化监督监管。依托中农联·成渝特大城市功能配套农特产品电商物流中心,打造具备仓储、医药流通、展示展览功能的仓储物流基地,形成辐射川滇黔渝四地的专业化商贸格局。
(五)加快推进中药材研发成果转化。深化中医药科研能力改革,依托“甜城英才”“自主引才”等积极的人才政策,大力引进中医药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相关领域前沿优秀人才,邀请中医药高等院校专家、中药材GAP专家等定期为干部队伍开展“立体化”培训,提高自主研发、管理能力。深化协同创新改革,充分认识中医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卫生医疗机构、自主研发企业在推动天冬等中医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择优吸纳一批基础理论扎实、临床实践可靠的院企,深度挖掘天冬经典名方、医疗机构制剂的科学价值与临床价值,瞄准中药饮品、保健、美妆、抗衰老、抗肿瘤等目标产品开展多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快速产出一批功能确切的科技成果,凝练一批应用广泛的科技项目,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健康商标,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的贡献率。
(六)加快推进天冬品牌建设。筹建中国天冬工程研究中心、天冬检测中心,制定微生物、农药、重金属等管控措施,确保东兴天冬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GAP)规范,打造东兴天冬道地、优质、稳定、可控的“金字招牌”。加快推进天冬列入药食同源物质目录,推进天冬国家地理标识产品认证,建立天冬生产标准体系,制定天冬道地药材等级标准,申请道地药材认证,开展天冬国际化标准认证,开发基于天冬、铁皮石斛、黄精等药材的特色食品和新资源食品,凸显东兴天冬道地药材独特优势,提升东兴天冬品牌影响力。
(七)加快发展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实施“中医药+康养”战略,将天冬历史文化、人文资源、传统产品与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推动巴蜀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东兴特色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立足“天冬之乡·田园康养发展片区”国土空间规划,鼓励中医药和养老、养生、旅游以及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建设涵盖药用植物科普教育基地、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材自种自采农场、绿色养生度假中心的中医药养生观光特色园区,开发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提升医养服务水平,打造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构建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重点、药食两用品种为特色、生态旅游康养为延伸的现代中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
在此基础上,东兴区还将按照“产业发展,政策先行”原则,从土地、税收、资金、技术转化等方面制定中医药优惠系列政策,并加强宣传,促使企业、农户能够及时吃透政策,做到中医药资源优先配置,积极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搭建“政产学研”中医药学术交流平台,成立中药产业专家咨询组,定期召开中药产业讨论会,服务东兴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对重点中医药项目用地预审、报批、征收、供应、登记等环节开通绿色通道,优化办事流程,精简办事材料,提供“代跑”、现场办公等服务,了解企业的困难和需求,做到问题优先解决。力促通过精耕细作、做好保障,巩固良好发展势头,通过产业发展,为全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作者为 中共内江市东兴区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郭远乐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