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明日之星

“资中血橙第一村”的“触网”之路

发布时间:2022-03-10 10:04:10 推广 来源:内江日报

资中县是“中国血橙之乡”,而铁佛镇柏龙村的血橙因种植早、面积广、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资中血橙第一村”。

走进村子,印有“电子商务淘宝村”的广告牌在村口高高立起,“村邮乐购”的金色招牌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格外显眼。

“现在已经是血橙销售的尾声了,高峰时期每天有3000多箱血橙要运出去,来装血橙的车子排起了长队。”3月6日,看到载满血橙的大货车缓缓驶离村子,柏龙村党支部书记王煌显嘴角上扬,难掩内心的喜悦。这一季血橙,全村产量达到800万斤,仅电商销售就超过800万元。

而七八年前,在没有“触网”之前的柏龙村,却不是这番繁荣和繁忙的景象。日前,记者走进柏龙村,探访村里走上电商之路的收获与经验——

■ 曾经,“丰产不丰收”是常事

2014年,柏龙村收获血橙600多万斤。当时,市场批发价仅几毛钱一斤。除去成本,果农们收益甚微。如遇市场寒冬,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丰产不丰收。”当地人回忆,不少血橙掉在地上烂了,果农砍树的事也时有发生。血橙卖不上好价钱,果农种植也没有积极性。

当“电商”之风吹来,事情出现了转机。乘着资中县成为全国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试点县”的东风,柏龙村血橙触网“逢春”。

“那么多东西都可以在网上卖,血橙怎么就不可以呢?”说干就干,村两委干部商量,先尝试着在自己的朋友圈发一些血橙的照片,亲朋好友便成了第一批线上客户。

“只要朋友圈一发,就有一两百人来买。”网络的便捷,让村干部看到了血橙的未来。

2014年,村上开通网络销售平台,那一年卖出了1万多斤血橙。

“卖出去了,卖出去了。”王煌显至今还记得卖出第一单血橙的喜悦。那天晚上,时任柏龙村党支部书记的李火秀激动地给他打电话,王煌显也兴奋得一晚上都睡不着。

但是新的困难接踵而至。

“铁佛镇有快递,但是相当慢,为了让快递准时寄出,我们用自己的车拉到资中县城去发货。”王煌显回忆,由于当时快递慢,早上天还没亮就要从村里出发,开车将装好的血橙拉到资中县城快递点,“哪怕别人买一箱血橙也要拉到城里去,成本太高了。”

因为气候差异大,销往国内各地的血橙在运输过程中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东北气温较低,又恰逢冬季,血橙在运输时便全部冻烂;而到了华南,冬天部分地区的气温也在20℃以上,血橙没有运达目的地也出现了腐烂。

“当时不懂,坏了一个赔一箱,坏了几个也赔一箱。”王煌显说,要赔偿,就要重新发货,东北三省快递费20多元,西藏、新疆的快递费都是50多元,但是为了信誉,还是得赔偿。不过,后来有人给我们建议,坏得少的,就直接按个数来赔偿客户的钱。

解决了赔偿问题,又如何破解血橙运输的损坏问题?

村里着手学习和改进包装箱。发往气温较低的地区,包装使用全封闭的保温箱,而对于华南一带,则使用带有透气孔的箱子。虽然包装成本增加了,但是运输和赔偿成本却得到了有效控制。

王煌显回忆,以前,连如何网络支付都不知道,但他却深知:村两委干部必须带头学习“触网”,只有党员干部带头干出成效,群众才会相信你。

学习,是第一步。虽然已经55岁,但王煌显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村两委干部先后参加了县上、市上的电商培训,还“走出去”,到浙江阿里巴巴总部参观学习。

他清楚地记得,2016年,村上花了2.6万元,“重金”邀请阿里巴巴的技术团队到村里考察,并制作宣传文案和广告,请在外的村民大量转发,许多从村里走出去的年轻人十分支持,在宣传的同时还为村里的电商发展提出建议。

在大力宣传之下,那一季血橙,村里卖出了18万件,实现产值上千万元。此时,柏龙村的电商之路才走上正轨。

随着合作的增多,柏龙村开始与资中邮政等快递物流公司进行洽谈、合作,逐步建立起柏龙村物流一体化销售、运输模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电商销售机制。

一到岁末年初,平时寂寥的村子便热闹起来,成千上万个装有血橙的深红色箱子,便从这里乘着物流快车,销往全国各地。

■ 如今,“增产又增收”成喜事

仅仅在血橙售卖打开电商渠道的一年后,也就是2015年底,柏龙村便已经全面摘帽脱贫。2021年,柏龙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万元。

脱贫户熊定香尝到了电商的“甜头”,“一年就可以在网上卖出上千件,净赚10万元。”实现“脱贫不返贫”,熊定香底气十足。

“增产又增收”成为柏龙村和村民的喜事。

这背后的秘诀是什么?“坚持、诚信、全员。”资中县委组织部的尹朝辉用这三个词来总结。

王煌显对此表示认同。

如何坚持?“既然认准了电商之路是可行之路,那就思考如何克服困难,一步步坚持下来。”2018年,柏龙村村两委换届之后,王煌显依然带领村民坚守着电商之路,打败了一只只“拦路虎”。如今,面对直播带货等电商新业态的出现,村干部也积极学习,跟上时代,触网思变,带头化身主播,为柏龙村血橙“代言”。

如何诚信?在王煌显看来,就是必须要保证血橙的品质。为此,村里成立了专合社,对血橙种植进行统一管理,包括统一用药和施肥。村里还有专门的专业合作社微信群,该打药施肥的时候,就在群里发通知,出现天气问题也直接给组长讲,他们再通知农户。专业合作社与资中县农业局植保站长年合作,植保站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每年会到村上组织3~5次现场培训。如今,柏龙村的血橙还申请了绿色食品认证,注册了“龙泗沟”商标,形成了自己的品牌。

如何全员?光靠村干部的力量是不够的,村上把有文化的年轻人召集起来,培训学习,让他们也在自己的朋友圈发布血橙的销售信息。由于村里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村上后来又建立了柏龙村乡亲群,鼓励他们将血橙通过朋友圈卖给自己的同事。在柏龙村,“人人都是销售者,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增产又增收,村民种植血橙的积极性也更高了。目前,柏龙村有着3100多亩的血橙种植面积,每年产量在800万斤~1000万斤。

村民的腰包鼓了,村子的基础设施也在改善。“村上这几年的村貌有了明显改变,老百姓也好集资了。”据介绍,除了主街道已经全部硬化,村里的支路以国家补助和村民集资相结合的形式,也已全部建好,生产便道直接通向果林。

作为柏龙村的支柱产业,血橙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发展活力的同时,也在吸引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村民林明川平时在外务工,一到血橙收获的繁忙季节,便回乡带领村民网销血橙。

“开网店,要想有人关注你,就要一直有东西卖。”王煌显说,村里的血橙品种太单一,不利于电商模式的发展。血橙的主要成熟期在12月到次年的2月,过了这几个月,村上的网店便无货可售。考虑到这种情况,柏龙村引进了爱媛、春见等柑橘品种,目前新品种正逐步填补着市场空白。

如今,村民们只需将现采摘的血橙送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村上统一安排打包、装箱、贴单。村上帮村民每卖出一件血橙,就提取1元作为集体经济。

如何“钱生钱”“雪滚雪”,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柏龙村也有思考,更有行动。2017年,村上用35.8万元,在与柏龙村合村前的石堰村,建起了占地103亩的集体经济果园。这里,也成为村里新的产业实训基地,并带动了100多户脱贫户就近就地就业。目前,柏龙村集体经济果园已进入试挂果阶段。

作为果园的技术管理人员,看到生机勃勃的血橙树一天天长高长大,再到挂果,60岁的王荣明打心里高兴。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数商兴农”。王煌显从中读出了“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的内涵,村里的发展方向也符合中央精神。

“组织引领,产业支撑,电商助力。”走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柏龙村信心满满。(全媒体记者 刘小玲) 

责任编辑:郭远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