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西昌邛海湿地新建鸟类生态博物馆开馆

发布时间:2022-06-17 15:32:0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刘甜甜 报道)6月17日上午,西昌市邛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小渔村的西昌艾雅康鸟类生态博物馆开馆。该馆是集展览、科普、文化展示等为一体,具有沉浸式体验互动的现代化新型博物馆。  

在开馆仪式上,该博物馆被授予“世界生态组织鸟类生态科普基地”“中国青少年鸟类科普实践教育基地”。当天,“6·17艾雅康世界爱鸟节”活动举行。

展馆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分为序厅和十个主题展厅等。

邛海属高原湖泊,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作为西昌乃至全凉山人民的“母亲湖”,它既能调节西昌区域气候,又是城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承担着饮用水源供给、气候调节、环境美化等重要责任,滋养着近百万人口。

近年来,凉山州与西昌市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共识,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累计投入50余亿元,先后实施了退塘还湖、退田还湖、退房还湖“三退三还”工程,生态搬迁邛海周边群众5万余人,分六期建成2万亩环邛海湖滨带湿地,打造出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城市绿肺”的功能日益显现。

通过系统修复与保护,邛海水域及湿地面积从2006年不足27平方公里恢复到34平方公里。作为西昌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十三五”以来监测数据显示,邛海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整个邛海的35公里湖滨带得到修复,环湖林草覆盖率达到92%,湖滨带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恢复,为水鸟、鱼类、昆虫、微生物的生息繁衍营造了良好的生境。近年来湿地内共有维管植物498种、鸟类210种,其中2021年新增鸟类15种,邛海湿地成为了野生鸟类的乐园。

从人进湖退到改土改田,从无序开发到划定红线,从农田鱼塘到湿地公园,从水质恶化到碧水连波,西昌市用了十余年时间闯出了“立法保护、顶层设计、政府保障、群众欢迎、生态红利”的生态环境治理经验,蹚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昌实践的健康路子,走出了生态保护与文明可持续发展的如虹大道。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中国最美养生栖居地”“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国家湿地公园”“国家环保科普基地”、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首批“国家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并被誉为国内“四颗湿地明珠”之一。2021年,成功创建为国家城市湿地建设与保护的典范,入选国家“2021年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为高原湖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绿色生态之路。

同在2021年,西昌市确立了“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树立了“修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治理理念,实施立法保障、规划引领、生态搬迁、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让城市发展与邛海生态保护协同共生。为进一步保护好“母亲湖”,《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21-2035)》正在编制中,将从更高层次全面评估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成效,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系统治理。

在鸟类生态博物馆内,各种各样鸟类照片、视频、动态图、多媒体互动让游客详细了解了不同的鸟类知识,并通过VR技术让游客感受人与鸟类和谐共生的唯美场景。

责任编辑:郭远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