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绿色情怀

西出达州第一站 铁山小镇孕巨变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堰实践

发布时间:2022-07-08 10:04:1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通讯员李秋林 李宣益)达石快速西出达州城,洞穿铁山屏障后,第一站是大堰。

“大堰”是曾大兴场、堰坝场的合称。大兴场始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铺面40余间,取兴国发达之意;堰坝场始建于清道光年间,铺面50余间。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两场合并,各取首字而得名,置大堰乡。1958年9月,乡改公社。1983年12月,公社改乡。2017年9月,改乡为镇。目前,大堰镇幅员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万亩;辖1个社区和4个行政村,50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15201人,有中共党员494名。

境内的大堰河,源于铁山深处,是大堰人民的母亲河,也曾是年年发生洪涝灾害的闹心河。河流源头的石峡子水库建成以来,大堰河变得四季平静温顺,成为旱涝保收的致富河、幸福河, 建设“水美乡村”的美好愿望也随之在大堰百姓心中渐渐滋生。

2021年,中国共产党达川区第五次代表大会确立“一核两区六组团”战略部署。大堰镇成为“铁山新区”和“沙滩河山地品质农业组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春节前夕,区委书记向建平深入大堰调研指导时指出,发展蔬菜产业,大堰镇既要在规模上做文章,与周边乡镇通盘考虑、一体谋划、组团发展,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又要突出重点和特色,在育苗和品质上求突破,达到量与质的双提升,打造好全市“菜篮子”。

满足百姓殷切期望,不负领导深深嘱托。大堰镇党委政府主动担当,统筹谋划,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下足“河”功夫,布局“水”文章,做强“菜”篮子,扎实推动“水美乡村”成为当地百姓康乐生活和达州市民休闲打卡的“清明上河图”。

日前,中共达州市达川区委党校调研组深入大堰镇的田间地头,山沟深谷,村社阵地等一线开展调研。调研组感受到,大堰镇围绕“水美乡村”建设,与时俱进开新局,跳出大堰谋发展,站位长远建今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为民情怀,狠抓蔬菜产业升级、文旅农旅融合发展,在推动乡村振兴中迈动着坚实的步伐。

应对新变局,践行涵养式发展理念

6月中旬以来,大堰镇境内的达石快速施工现场一片火热景象。达石快速铁山隧道的开工典礼将于近期举行。

翻开手中的道路建设图,绕西高速及支线、达石快速在大堰这里“十字交汇”。这些交通大动脉建成后的大堰镇,将给大堰镇带来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那么,在交通大动脉建设的这几年中,大堰镇如何发展,才能做到尽量不折腾,才能更加符合今后本乡镇今后的长远发展呢?

面对调研组提出的问题,党委书记柏江介绍说,大堰镇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独特、人文历史厚重、发展潜力巨大,是西部的重要交通节点,也是全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高地,打造城市型经济先导区”的重要承载和强力支撑点。目前,大堰镇着重是以境内重大项目为牵引,把准发展的方向,掌握发展的节奏,不盲动不乱动,伺机而动,推动“涵养式发展”。其目的就是通过强谋划、补短板、增底气,为今后一段时间的加快发展蓄积力量、增强底蕴。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是三个方面。

服务好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西绕高速及支线、达石快速“十字交汇”与大堰,这些项目的实施,将深刻改变大堰镇境内的发展格局。因此,一段时间内,大堰镇这些项目沿线及辐射的有效周边,如何发展,必须与项目建设匹配。目前,重点抓好项目的服务工作,在项目实施的有效半径之类,严格按照要求搞好拆迁,不搞其他的大拆大建,不搞土地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转,为今后的规模发展奠定基础。

配合好“铁山新区”规划起步。大堰镇是“铁山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随着主要交通干线的建成会日益凸显。目前,铁山工业园区在大堰镇境内的布局如何,在境内的重点规划正在进行中。大堰镇就是要配合好铁山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在园区可能布局的地方尽量保持现状,为今后园区的建设铺平道路,优化软环境,尽量降低园区进入的成本。

涵养好“石峡子水库”自然生态。石峡子水库是达州城市的备用饮用水源之一,也是大堰镇发展的生态宝库。因此,涵养好水库的生态,是一项政治任务,事关达州城市千家万户的生存大局。同事,涵养好水库的生态,也是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定律,让大堰镇的乡村振兴做到可持续。目前,大堰镇就是要在水库的周边,绝不搞生态恶化的任何工程和项目,守护好青山绿水,守护好蓝天白云。

扛起新任务,畅通递进式发展路径

龙岗嘴,位于达州城西,达川区大堰乡、米城乡、赵固乡交界处。山势陡峭,峰高谷深,松柏苍翠,风光壮美。遥望三乡,极目天外,凉风拂衣,心旷神怡。与铁山相望,祥云横山,共擎蓝天;鸟瞰山下,沃野妖娆,民居星罗棋布,美景尽收眼底。当下,大堰镇回引富商吴老板投资开发龙岗嘴,发动村民,开掘坦途,修缮古庙宇,建筑度假村,发展养殖业,赋予景区新面貌,持续建设山中新农村。

调研组行走在已经脱贫的“仙山神寨”深处,目之所及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龙岗嘴是大堰镇坚持“递进式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让群众生活更上层楼的深山样本。调研组深切感受到,“点面结合”畅通递进式发展路径,大堰镇坚持不懈书写着“持续”富民康民的大堰篇章。

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嘱托。聚焦“边缘群体”,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对19名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农户全覆盖有效甄别,对标监测补短。关注“特殊群体”,对985名农村低保户、708名残疾人、32名大病重病、84名分散供养的困难群众常态化走访,对住房破旧户每季核查,动态监测达标情况。兜底“突变群体”,对28名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重大变故导致收入骤降或支出骤增的农户赓即核实,坚决避免绝对贫困再次发生。

持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聚焦生活富裕这道必答题,想方设法强产业,千方百计稳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施“四个一批”稳就业。跨区域劳务输出一批,实现1580人外出就业;业主就近招聘一批,解决150人务工就业;“庭院经济”吸纳一批,帮助85人居家就业;公益岗位兜底一批,帮助58人稳定就业。壮大蔬菜产业带富。落实区委部署,依托“农业发展公司+业主+村集体+农户”模式,发展蔬菜3500亩,带动1200名群众参与种植,人均增收超4500元。据统计,2021年大堰镇人均家庭存款额超2万元,居同类乡镇榜首。

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挥“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乡村治理中的“三驾马车”作用,着力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强化党组织的领导力。全覆盖实现村党组织书记依法担任村级各类组织负责人,修订完善《村级党组织运行规则》,强化村党组织在乡村治理、集体经济等方面的领导决策作用。提升村民自治的执行力。完善村级事务目录清单,定期开展“院坝会”“村民说事”等活动,组建18支志愿服务队,民主推选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户,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自治格局。增强集体经济的推动力。采用“飞地抱团”模式,整合资金发展蔬菜430亩、柑橘350亩、渔业15亩,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建立集体收益分配机制,探索“公积金、公益金、福利金、奖励金、红利金”“五金”分配制度,用于管理运转、设施维护、困难慰问、绩效奖励等方面,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培育新产能,点燃突破式发展爆点

正午时分,调研组一行来到了大堰镇王家坝蔬菜基地。王家坝蔬菜基地位于“沙滩河山地品质农业组团”南翼,横跨大堰镇卢岗村和铁山村,占地面积1000余亩。该基地采用水培育苗床、黄瓜双断根、茄子和番茄套管嫁接等先进科学技术自主育苗,实现种苗生长周期、亩地产量均高于普通栽种技术50%以上,年育苗量500余万株、产值近200万;实行集体经济组织以土地入股、业主经营、效益分红的模式,同时通过“协会+业主”形式,成立蔬菜协会、组建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种植露天品质蔬菜200余亩。总年产值近1.5千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40余万元,同时常年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年增收1.5万余元。

50多岁的蔬菜业主夫妇,一边热情地用最鲜的西瓜招待大家,一边介绍自己蔬菜种植的经历感受。“去年到现在,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蔬菜基地这边的硬化公路已经完成,大堰河上新架起了七座桥,蔬菜产品现在可以无障碍运输出去。”

半年时间“一河七桥”,刷新着大堰镇党委政府强力推动产业发展的速度记录。河堤整治、道路硬化、环境美化……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接续上演着大堰镇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速度与激情”。

“蔬菜小镇”何以换挡升级?大堰镇党委一班人给出了新的答案——紧扣“产业兴旺”寻求“突破式发展”,即瞄准未来乡村发展方向,不断挖掘和培育区域内新的经济增长级,实现三大产业相融互促,建设美丽宜居富裕乡村。

在蔬菜产业品质上求突破。作为“沙滩河山地品质农业组团”核心区域,蔬菜是产业振兴、集体增收和群众致富的主导产业,大堰蔬菜发展已久,自成体系,拥有健全的“科研+培育+种植+销售”体系。目前,大堰镇对照区委“山地品质农业”要求,着力克服蔬菜种植面大不优、量多不精的问题。重点在增强科技含量、提升蔬菜品质上下足绣花功夫。主攻方向上,即建立一个川东乃至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智能现代的蔬菜育苗基地,配套蔬菜博览园、体验厅或实验室,设立“蔬菜院士工作站”,推动形成“种植面积+科技能级”的双核驱动格局,提升蔬菜品质,巩固市场地位。

在产品物流交易上求突破。大堰交通便利,区位突出,素有“西部驿站”称号。从物流方向看,向东10分钟直达主城,向北直连达陕、恩广,向南贯通营达、包茂,向西直通镇广,四通八达。从产业区位看,北靠30万亩贡米基地、南临10万亩青花椒示范片、西接“双石”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和百里晚熟柑橘产业带,资源丰富。近期来讲,经西部经济主动脉—达石快速流通的产品首过于此,大堰必将成为西部产品物流陆地港;长远来讲,随着达川区农副产品的蓬勃发展,急需一个属于达川独有的产业交易市场,选址大堰得天独厚。

在文旅品牌创建上求突破。大堰自然资源禀赋,“一湖一河七坝”贯穿全境,百年老院星罗棋布,红军文化根植大地,地形高低参差、错落有致,一派“山地水乡古村落,桃花源里可耕田”的农文旅美丽乡村画卷。按照区委向书记要在乡村旅游“网红打卡地”上做文章求突破的指示,大堰镇对标发达地区、坚持高位规划,充分挖掘传统优质基因,大力培育现代创新基因,沿着“文创小镇”“科创小镇”的大胆构想,建设“近郊打卡首选地”“网红目的地”,引来人流、汇聚人气,旺盛商气、累积财气,绘就大堰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发现 热点

一、传统村落:李家大院及家训十条

李家大院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坐北朝南,左边铁山相伴,右侧龙岗相守,长滩河水从旁边缓缓而过,院前斑竹林沟溪水叮当有声,大门刻有“春暖观鱼变,秋爽听鹿鸣”对联。出生在这个大院的90岁老人李声宫绘制《李永茂李艳芳宅院》一图。李声宫介绍说,历经李松亭、李永茂、李艳芳祖孙三代才得以完成。李松亭修有左、右四合院,当年,被蓝大顺率部烧毁。被烧后,李永茂、李艳芳父子重新修建,耗时七年半,耗资万金,至清朝同治九年九月才建成。院落气势磅礴,宏伟壮观,错落有致。所有建筑以人字为水,青瓦屋顶,穿斗木结构;以中间堂屋为轴线,左右

对称,堂屋两边为正房,三合院和四合院的左右为厢房,又各以小堂屋为中心讲究对称排列。堂屋栋梁的彩画、门窗图案的雕刻,都以忠义、二十四孝为主要内容,人物活灵活现,雕刻精美独特。

整个大院建筑面积约10000平方米,分东、中、西三院。东院主要用于生产劳作、习武练剑,中院主要用于迎来送往,西院主要用于生养死葬。东、中、西三院有大通道相通,各厅间既能互通,又不串间。东院分

布有东大厅、客厅、马夫及马房等;中院由正堂屋、卧室、书房、前厅、会客室、支客室等组成;西院有西大厅、男女客堂、戏台、游泳池、书房、粮仓等。整个院落后部左右两边有大石磨和碾子,后边碾房里添有柴房、厨房和猪圈。东、中、西三院的横房各隔成四大客厅,各客厅各设5套卧室,横房西边男客堂有天井、书房、厢房、厨房、粮仓和花园。中院前大门是整个院落的出入口,单独进出,需经茶水处、监视处分类,并在花园等候。共有房子130多间(现存60%)。相传大院还有10道退步响堂,战时避险,能从地道隐身而退。整个院落把大户人家的生老病死之所都设计得天衣无缝。

中华自古崇尚盛世修史,政通编志,旺族撰谱,达川区大堰镇铁山村李家大院李氏家族也不例外,树家训、撰家谱,并刻于李家大院左前亭院墙壁上,因年代久远,石刻字迹大部分脱落。其家训共十条。

一要孝敬父母;二要和睦兄弟;三要勤俭持家;四要志成高远;五要立德修身;六要学贵有恒;七要善与人交;八要强身护家;九要开矿炼钱;十要栽桑养蚕。

二、文化建设:唱响“幸福大堰”

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堰镇党委政府特邀词曲作家,结合大堰山水禀赋风俗人情,歌曲《幸福大堰》并唱响大堰。该歌曲以“幸福大堰”为主题,描绘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大堰落地生根,大堰热土迸发出活力与生机画面,展现了“具有诗画水美乡村的醉美乡愁小镇”的斑斓画卷,让大堰群众看到了自己的幸福笑脸,幸福生活,幸福憧憬。目前,该歌曲成为当地百姓老少传唱的经典歌曲,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责任编辑:郭远乐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