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里走出的诗人——记诗人曾胜仁
发布时间:2018-12-12 20:23:4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报道)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至今都涌现出许多优秀诗人:我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唐诗,品味宋词,不时引用名家的经典名句。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以及骆宾王的“鹅 鹅 鹅 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是三岁小孩都能随口背诵的。“诗言志”。文学艺术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日前,记者采访了这几年活跃于中国诗坛的曾胜仁先生。
诗人曾胜仁
曾胜仁,笔名:青青子衿,男,广东省仁化县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仁化县是中国名山(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所在地。我们的诗人就出生在离丹霞山二十多公里的一个小山村。他从小就有远大的理想,博闻强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八十年代中从广东乐昌师范毕业后,分配在山区小学教书。他自学英语,刻苦耐劳,通过脱产进修取得了英语本科文凭,后来又来到东莞商检局(后合并动检,卫检 为东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上班,现就职于东莞海关。长期从事轻工纺织品服装,还有粮食饲料等商品的进出口检验检疫业务。就这么个普通的政府职员,几十年以来,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业余坚持诗歌创作,博览群书,认真细致地研读中文文学,英文版的原著文学作品,从书海中汲取丰沛的创作营养。他不断与文友交流,相互促进提高技艺,如今频繁活跃于中国诗坛。
有人说,诗人的命运总是充满曲折与传奇色彩的。曾胜仁也如此。他在边远山区教过书,去外资企业打过工,个人的爱情道路也颇为曲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化痛苦为动力。他说,苦难成就艺术。是的。正是坎坷惨痛的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人间百态,历练斗志,燃起炽热的青春火花,让平凡的人生增添了丰富多彩的乐章。这些细微的情感,体现在他众多的诗稿里,读来饶有趣味,回味无穷。
诗人曾胜仁给诗歌爱好者签名售书
诗人曾胜仁写日常生活场景的诗句优美,流动的意象很浓,充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无比热爱,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尤如亲临其境。
诗人曾胜仁为韶关当地一抗战老兵写歌词,热情洋溢,读来振奋不已,文采动人心弦。还有下面一首红歌词,读来让人十分感动。
爱情是文艺永恒的主题。曾胜仁的诗也有许多是关于情感的。他的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惊心动魄,每每读起引发深刻的感怀。有不少读者说,“他的诗是为我自己写的”。《爱 怎能忍着泪》(曾胜仁著)2017年3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他邀请广东和湖南的文学界的资深作家参他的新书发布会,电视,报刊等媒体头版头条报道这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轰动。
诗人曾胜仁与仁化县文史专家龙兆康合影
曾胜仁的诗情感丰富,节奏明快,音乐感强,读起就有一种美的享受。他也写了几百首歌词,国内多位知名作曲家为其作曲。2014年他的音乐专辑在韶关学院音乐系音乐大厅隆重演出,轰动一时。曾胜仁作词的歌曲《不要债,只要爱》在民间及互联网广泛传播也是颇有成绩,是宝贵的精神食粮。
诗人曾胜仁的书法作品
艺海无边,追求无限。曾胜仁也时刻牢记,对诗歌的探索和创新是自己一生永远的目标。一个人的成长都不容易。可喜的是,他始终坚持诗歌创作,不断深入生活,拓展现实社会中丰富多彩的题材。他也感受到,诗在功夫之外。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他注意观察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通晓几种外文,这让他获得的信息更多,更准。业余他也苦练书法,对书法有独到的体验,经常与身边的书法爱好者,书法名家交流,切磋技艺。我们期待学者型的诗人曾胜仁以后写出更多精采的诗词等文学作品,在中国乃至世界诗坛上成为一颗闪亮的明星。
责任编辑:黄磊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