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达川区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三届四次党代会高位提出“推动现代农业破茧成蝶”,为达川农业做大做强做优进行了精心部署,路径清晰、方向明确。区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做法,坚持富民导向,汇聚内外力量,立足粮油、生猪、果蔬等优势特色产业,建好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全力推进达川农业华丽蜕变,为奋力谱写“老家达县·宜美达川”新篇章贡献更多农业力量。
突出优势特色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园区、强载体。
紧扣粮油、生猪、蔬菜、乌梅等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达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规划布局,采取“园区+乡镇”“园区+新村”“园区+基地”“园区+联合体”等模式,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扩片成带、集带成面,打造若干亿级以上产值、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强镇),形成乡村产业振兴新格局。到2026年,创成省级及以上产业强镇2个以上;建成市级及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5个,园区主导产业产值比重达70%以上。
抓加工、延链条。加强产地初加工,开展烘干、分级、包装、冷藏保鲜等初加工和物流建设,建成产地初加工30处。引进或培育一批“链主”龙头企业,利用优质原料及其副产物推动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构建起从鲜品直销、初粗加工到精深加工的产业化加工体系。到2026年,引进或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3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0亿元以上。
育品牌、提价值。坚持“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单品类区域公用品牌+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企业产品品牌”的农产品品牌构建策略,规划运营达川区域品牌,扶持“米城寨高山大米”“余妈珍珠豆瓣”“乌梅山”“巴山飘香猪”等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发展,利用各类农展会、农事节会等平台推介“达川产品”、讲好“达川产品”故事。到2026年,打造一个达川区域公用品牌,认证“两品一标”农产品品牌10个以上,创建一批市级以上企业产品品牌。
图为:达川区石梯镇盘龙村油菜机械化收割
突出农业要素保障,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强化农业设施建设。以入选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县为契机,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生产保护区”为重点,推进土地系统整理、宜机化改造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智能灌溉、“五情”监测等智慧农业,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和地力。到2026年,新(改)建高标准农田10.6万亩。
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对接合作,推行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院(校)地合作等服务模式,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到2026年,新建市级及以上院士(专家)工作站3个。积极推进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切实履行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全面提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能力。
强化农业安全生产。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种子苗木检疫监管和动植物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及阻截防控;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实施对象,扩大追溯系统应用覆盖面,到 2026年,全区实现所有规模经营主体、主要获证农产品和农资产品全部实现可追溯。
图为:达川区大堰镇通健家庭农场蔬菜种植基地
突出适度规模经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到2026年,力争实现每个村民小组至少有1户家庭农场、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户家庭农场示范场、每个乡镇至少有1-2家省级示范场,新培育示范农民合作社125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个。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支持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加强区、乡(镇)、村三级服务平台软硬件网络基础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接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数据库,快速、精准、全面整合涉农信息,积极探索“互联网+社会化服务体系”新模式。
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发展“资源利用型”“资产盘活型”“特色产业型”“物业经营型”等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或联合社,以贸易订单、合同契约、溢价收购等方式建立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实现同业合作、资源共享、抱团发展。到2026年,新增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5个,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到20%;村集体经济平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新增1000元以上。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