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邱毅 报道)今年是公安部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年,坚持打防管控一体推进,持续加大全链条、全平台、全领域打击力度,多措并举推动打击整治走深走实,忠实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守护人民幸福和安宁的神圣职责。
为深入推进,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广大群众,识谣、辨谣、防谣能力,努力营造全社会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的良好氛围。
近日,仁寿县公安局网络安全保卫大队深入怀仁街道大道社区,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专题宣传活动。让社区群众了解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共创清朗网络空间。
活动中,网安民警通过授课形式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危害性、治理对策、相关法律责任以及专项行动情况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细致讲解,并结合仁寿近年来网络谣言案件进行了详细举例。
听完民警的讲解后,大道社区60余名网格员表示对网络谣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将在各小区进一步开展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引导社区群众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及时举报违法有害信息,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仁寿网安继续加大打击整治网络谣言宣传力度,加大网络谣言打击力度,引导全县人民形成理性、科学、负责任的网络用语和行为习惯,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如今在互联网上频频出现
今天,安安就“网络谣言”的相关知识,和大家科普科普
问题1:什么是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 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微博、国外网站、网络论坛、社交网站、聊天软件等)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网络谣言主要涉及内容有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领域、食品药品安全领域、政治人物、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问题二:网络谣言具有哪些特点呢?
1、迅速性。网络谣言经生成后通过不同的网络介质迅速流向广大网民后,即刻在社会大众中广为传播的属性。一方面,网络谣言的生成形式多样且大部分内容是造谣者的突发行为;另一方面,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比其他谣言更为迅速,可能给社会造成极大的恐慌。网络上的意识形态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2、炒作性。炒作是网络谣言的直接动因。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为了不同目的借机炒作自己。针对这种事件应严惩不贷,不应恶小而为之产生怜悯。
3、迷惑性。迷惑性是网络谣言的本质特点。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谣言往往捕风捉影,似是而非,带有很强的迷惑性。
4、破坏性。破坏是网络谣言导致的结果,从当前的网络谣言来看,既有针对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呈现出迅速性、炒作性、迷惑性、破坏性特点。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毒瘤,随时随地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
问题三:网络谣言具有哪些危害呢?
网络谣言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干扰。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之间的差异性已经逐渐被打破,在当前网络技术更为发达的状态,网络事件引发社会中的实体事件,网络中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非常容易成为社会恐慌的爆发点,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网络谣言不断摧毁社会信任体系。网络谣言通常被社会公众误认为就是事情的真相而被广泛传播,后来几个政府或者相关机构、个人出来澄清,但澄清之后的事实无法引起人民的普遍关注,许多民众的头脑中始终记忆的是“谣言”而非事实的真相。网络眼药通过瓦解事实真相的方式,对社会信任体系产生摧毁性的巨大负面作用,一些社会的阴暗面被无限制地放大、扩散,从而不断导致矛盾的激化,甚至无中生有进行恶意的攻击,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极大的威胁,让民众对政府和社会丧失信心。
网络谣言严重损害政府形象。网民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不需要像传统媒体一样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导致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无法真实而全面地反映事件的全貌,政府形象受到极大损害。
公民自身如何应对网络谣言
加强公民的自我修养,现代社会,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本身的特性,使得人们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加强个体的道德自律。网络谣言之所以会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造谣者道德的缺失。所以从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来看也要求网民加强个体的网络道德自律,那么要如何自律呢?
首先,要有培养自己正确使用网络的能力。当今社会网络依然成为网民生活的一部分,没有网络可能生活、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适度上网是有益的,但不能沉迷于网络,那就会给我们身心带来伤害。例如:网络暴力等一些较为低俗的内容,严重地危害了我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要坚持积极、健康的交流方式,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聊天、接发邮件、网上交友等等,我们的身份都不为对方所知,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要做到诚实本分,不侮辱和诽谤他人,更不能参与网络犯罪行为,应该大家一起努力借助网络构建出一个有利于大家身心健康和品德培养的环境。
仁寿公安网警提示: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对于利用互联网发布不实信息、扰乱社会秩序、诽谤他人等行为,公安机关将依法严厉打击。 请广大市民、网友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舆论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