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通讯员 江文庆 杨帅枫 周静)何为传承?是知识、技能的代代相传,还是精神、思想的不断延续?4月2日,笔者走进位于四川省自贡市沿滩区黄市镇霞光村的霞光食品厂,寻访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传统手艺搭配智能机械 美味即刻出炉
迈步进入厂房,扑面而来的是花生的焦香和糖的甜香,瞬间勾起人的食欲。“想要做好花生糖,最重要的是熬制糖浆,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花生糖的口感和甜度。”“热辣滚烫”的铁锅前,工人苏阿姨正在不停翻炒着糖浆,这种既考技术又考体力的活儿,她已经做了将近四十年。
大约十分钟,糖浆由深棕色变成金黄色,浓稠且带有粘性,此时花生也已烤制完毕。将二者倒入自动搅拌机械中,让它们“如胶似漆”地融合在一起。
几分钟后,搅拌均匀的花生糖在模具的挤压和切刀的“神操作”下,变为一个个方形小糖块,香味四溢,“颜值”颇高。在另一台机器上装好包装纸,只需等待片刻,便能收获满满几大筐“成品”。记者浅尝一块,恰到好处的甜和花生的香脆占据口腔,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
“大部分人都认为纯手工制作比机器加工更好,然而随着机械的现代化、智能化,它一方面更省时省力,另一方面它做出的成品也更加标准、健康。”食品厂负责人傅强告诉记者。
小小手艺历经三代“匠人”发展即是传承
“我家的品牌叫做‘外婆坊’,顾名思义这门手艺是从我外婆那辈传下来的,到现在也好几十年了。”谈到自家品牌的发展历程,傅强显得有些激动,他表示,小的时候就经常看外婆熬糖、炒花生,那时候就是一个烂棚棚儿,连作坊都称不上。每次做好后,都是外婆装在麻袋里,沿着街叫卖,一天到晚脚都磨破了,也卖不了几个钱。
“后来我父母经手后,烂棚子慢慢变成了小作坊,后来又发展成店面,前来买糖的客人日渐增多,产品也不再是单一的花生糖,而是增加了米花酥。”傅强表示,那时候自己时常在想,如果自家的食品能够让外地人也跑起来购买,生意肯定会“更上一层楼”。
“2011年,我们建立了厂房,聘请了十几名工人一起做糖。这些年通过镇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扶支持,以及不断地学习进步,我们不但研制出南瓜酥、芝麻酥等其他品类,还顺势开启了‘互联网+’模式,除了开设品牌网店,我们还和一些本土网红建立合作,我们负责生产,他们帮忙直播带货。虽然辛苦,但订单确实一天比一天增多。”傅强介绍,如今自家产品每年的销售额能达到数百万,除了网络销售,他也在积极参加各地举办的展销会,进一步打响‘外婆坊’品牌。“我始终认为将品牌发展壮大才是对我外婆手艺最好的传承。虽然种类在不断增加,知名度在不断扩大,但制糖的初心永不会改,那就是只选天然食材,绝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傅强说道。
乡村振兴不止一种“style” 黄市笑迎“八方”客
“除了‘外婆坊’花生糖,我们黄市的锅巴鲫鱼也是很有名的地方特色菜,除了本地人,宜宾、乐山等地都有游客慕名而来。”黄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乡镇立足本土特色,除了大力宣传推广特色美食外,也将草编、草雕、彩灯等民间传统工艺推介到大江南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锚定目标,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集灯草示范种植、草编竹编制作和培训、手工艺品展览及销售+线上直播推广于一体的民俗工艺特色文化小镇,同时将本土美食文化进行更为潮流、广泛的传播,吸引更多外地游客前来,竭尽全力谱写好乡村振兴的‘黄市篇章’”。黄市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