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仁寿小麦丰收缘何频上央媒

发布时间:2024-05-17 14:37:3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邱毅 通讯员梁娟 马竞遥)又是一年好“丰”景,喜看麦田千层浪。今年,仁寿小麦丰收时,接连被央媒关注:

▪ 5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图片,关注仁寿县方家镇水池村抢收小麦。在人民网首屏和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中,也出现了仁寿小麦的身影。

▪ 5月14日,CCTV《新闻联播》播出《西南麦收展开 各地抓好“三夏”生产》,也关注了仁寿小麦生产。

▪ 5月17日,CCTV13《新闻直播间》栏目,直播了仁寿县彰加镇机收小麦的丰收场景。

……

在一周时间内,仁寿小麦丰收频上央级媒体,源自仁寿的这些努力。

农业大县交答卷

仁寿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产粮大县。时值5月,全县10余万亩金黄的麦子泛出麦香,陆续进入收获时节。从月初开始,全县各镇乡(街道)就抢抓晴好天气,及时收割将小麦颗粒归仓,充盈“天府粮仓”。据仁寿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仁寿小麦播种面积10.3万亩,比去年增加近1万亩;小麦总产预计2.9万吨,比去年增长2800吨。这是仁寿县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取得的成效。

牢记嘱托 找准方向

仁寿是丘陵大县,也是外出务工大县,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近40万。随之而来,全县一部分土地资源被闲置,不少农田变成了“闲田”。

作为农业大县,如何有效盘活土地资源?仁寿县委带领全县广大党员干部铆足干劲,拼状态、拼质效,问粮于地,全力以赴把粮食生产抓紧抓牢。

高标准农田建设 让“闲”田变“良”田

建好“天府粮仓”一定要守好耕地红线,提高土壤肥力。2023年以来,全县范围内开展“瘦改肥”“坡改梯”“小改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高标准农田建设,我们一方面要培肥地力;另一方面要完善水利设施、排水渠道、山坪塘等农田基础设施,提高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条件。” 县农业农村局高标准农田项目负责人周炯说。“目的是让我们的土地,硬件条件越来越好”。

作为仁寿小有名气的种植大户——仁寿县腾赢量农业专业合作社就切实享受到了 “红利”。“我们实行农田高标准改造后,一是田块增大,耕作可以适应机械化;二是渠系改造,每一块田的水源都能充分保证;三是每块田的肥效增加,这让粮食产量也明显增加。”合作社副理事长赖永祥仔细地算过一笔账,“比如小麦收成,我们每亩地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0%。”

记者从仁寿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两年,全县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9万多亩,有效实现了将“闲”田变“良”田。

向“新”要“质”  农机能上山收粮能烘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种好粮,光是高标准农田建设还不够。新时代,如何为农户破解更多耕种和收获难题?仁寿也在思考、实践。

在农业方面,仁寿就在向“新”要“质”,虽然全县地形以丘陵为主,但仁寿积极与科研院校和农机企业合作,研发适合仁寿的小型机械并大力推广使用。4月,CCTV《焦点访谈》就曾关注过仁寿小农机上山,破解耕种难题的做法。“我们合作社现在都是用机器收割小麦,平均每台机器每天能收割50亩左右,大大提高了效率、减少了人工”,仁寿腾赢量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范琨介绍到。

据统计,今年,全县共投入150多台收割机,在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10余万亩小麦的收割工作。

今年春末夏初,仁寿雨天较多,在小麦收获的关键时期,却鲜有农户为小麦晾晒发愁,这是因为由政府出资修建的烘干中心或种植大户享受优惠政策购买的一体化烘干设备可实现“晾晒自由”。仁寿县珠嘉镇农户高子龙轻松的说“现在不用担心老天爷下雨了,粮食早上拖去烘,晚上烘干再拖回来,很方便。”

向“新”要“质”,仁寿要出了生产效率,要出了生产产值,这也让越来越多村民回乡种粮,成为有情怀、有实力的粮食生产“领头雁”;让不少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来到乡村,成为有思路、有设备的“新农人”。

蝴蝶翻飞,麦浪飘香。仁寿县坚决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产粮大县使命担当,破解丘陵地区粮食发展现实难题,继续探索新模式、寻求新方式,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丘区示范区金名片。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