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刘甜甜 通讯员刘茂达)近年来,四川省资中县人民调解工作以“聚力善治船城、共建平安资中”为路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力谱写队伍、阵地、机制、保障“四篇文章”,工作效能稳步提升。全县各级调解组织年均调处纠纷达1.1万件,调解成功率99.5%。
优化调解队伍,实现了调处力量由“个人独奏”向“多元合唱”的转变
聚焦破解基层重视不够、调解力量不足等难题,构建“基层吹哨、镇级响应、部门联动、共商共解”的人民调解工作新格局。配齐配强县镇村三级人民调解组织407个、调解工作室25个,调解专家65人、调解员2648人,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
干部团队听民情。推动群众接访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县级领导带头接访、科级领导主动接访、村组能动接访的“三级接访”机制。
律师团队解民困。选配55名政治素质过硬、执业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较强的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担任369个村(社区)法律顾问,并入驻县法院、城区警务室等群众利益诉求较集中的部门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等服务。
基层团队分民忧。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和网格员“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开展定期走访、分析研判等,严防各类矛盾纠纷恶化升级,利用弘资中APP依法治县办、法治资中专栏等加强法治宣传,促进解决邻里、赡养等纠纷,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整合调解资源,实现纠纷调解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介入”转变
聚焦破解基层调解资源薄弱、矛盾纠纷难以调解等难题,充分考虑人财物等因素,激活各方力量,因地制宜推进人民调解组织、机构、人员大起底,全面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平安建设新格局。
整合阵地资源。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调解室、法律服务室等基层阵地400余个,发挥“家门口、零距离”优势,建立矛盾纠纷线索微信群,排查发现纠纷线索1万余条。
融合信息资源。建立矛盾纠纷分流交办、联合调处机制,整合“网格E通”“12348法律援助热线”等信息平台,汇总矛盾纠纷线索,科学研判风险,转接纠纷调解派单需求。
聚合专业资源。将设立在县级部门的12个专业调解组织集中进驻县人民调解中心,搭建“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着力解决群众反映
诉求多头跑、重复跑、越级跑等难题。建立“调解专家库”等,转“委派式”被动调解为“点单式”自助调解,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健全调解机制,实现纠纷化解由“分散调处”向“综合施策”转变
聚焦矛盾纠纷成因复杂、来源繁琐等问题,构建“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完善访调、诉调、公调“三调联动”工作体系,实现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纠纷“一站解”。
“访调对接”控增量。选派律师等法律服务人员、调解专家进驻县、镇两级信访接待中心,分析研判、分流处置、深度衔接信访案件,村(社区)法律顾问第一时间启动“四心”服务,促进以法促访、以理劝访、以调化访。
“诉调对接”提质效。建立“诉调对接”工作机制,选派专职调解员协助主审法官从事“诉调对接”工作。完善工作机制,健全纠纷受理登记、重大纠纷集体研判等日常工作制度,促进“诉调对接”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公调对接”惠民生。完善“公调对接”机制,发挥公安机关“刚”的一面和人民调解“柔”的一面,实现“刚柔”结合、无缝衔接促化解。年均调解各类纠纷2000余件。
强化调解保障,实现人民调解由“短期效应”向“常态长效”转变
聚焦矛盾纠纷反复性、复杂性等共性问题,坚持宣传引导,秉承“疏导化解是重点,动态跟踪是关键,激励保障是动力”理念,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纵深发展、提质增效。
强化普法宣传。依托“八五”普法等载体和时机,将人民调解知识、典型案件、调解经验和成效送入基层一线,为人民调解工作长足发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加大保障力度。坚持在部门协同推进中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从队伍和阵地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县财政每年安排30万元资金用于人民调解工作。法院、公安、妇联等部门各司其职、积极配合、强化指导,推动专行业调委会建设,为调委会开展工作提供有力指导。
严格督导考评。将人民调解工作纳入法治政府建设和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切实将压力传导到基层,持续夯实人民调解工作基层基础。规范案件审核、发放,定期组织开展调解案卷评查,根据案件难易程度、涉案人数等,足额补贴人民调解员。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