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6月19日至20日,钱学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永刚教授来到成都,走进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郫都一中,与师生共话科学家精神。
“大有作为、成大器者,都是把握社会和国家的脉搏,进而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相结合的人。”钱永刚以“为民族复兴选人生”为题,生动讲述了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和留学报国、科技报国的圆梦历程。他激励青少年赓续科学家精神,书写科技发展的新篇章,“希望通过父亲的人生选择故事,为当代的年轻人提供一点启迪和参考。”
现场分享: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杰出科学家、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典范,曾经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
当人生面临重要选择时,如何看待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关系?在活动现场,钱永刚讲述了钱学森的五次人生选择。
据他介绍,钱学森的第一次人生选择发生在报考大学时。“上中学时,他经常听老师讲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孙中山给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设想,提出要发展交通,尤其要发展铁路交通。”钱永刚说,正是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钱学森报考了当时的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正当钱学森憧憬着立志做詹天佑式的工程师时,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在校园里目睹天空中的日本飞机,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要改学航空工程。他要学习能打下日本飞机的本事。
后来,钱学森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读研究生,一年后获航空工程硕士文凭。在学习过程中,他感到当时航空工程的工作依据基本上是经验,少有理论指导。如果能掌握航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航空工程,一定可以事半功倍。主意一定,钱学森作出了人生的第三次选择:从做一名航空工程师转为从事航空理论方面的研究。
上个世纪50年代,钱学森回国,国家作出了要研制中国自己的导弹、火箭的战略决策。国家的需要促使钱学森作出了他人生的第四次选择:从学术理论研究转向大型科研工程建设。
1982年,从行政领导岗位退下来的钱学森已70多岁了,但是钱学森又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五次选择:再次回到学术理论研究当中。
寄语青少年:赓续科学家精神报效国家
通过钱永刚的分享,同学们了解到,钱学森先生每一次人生选择都以国家利益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他将炽热的爱国情怀融入学习和工作中,将个人的兴趣爱好与祖国的迫切需要紧密结合。
谈到钱学森人生的第四次选择时,钱永刚讲了一个细节。钱学森晚年曾跟秘书说:“我实际上比较擅长做学术理论研究,工程上的事不是很懂,但是国家叫我干,我当时也是天不怕地不怕,没有想那么多就答应了。”
“我们从老一辈科学家的选择中就能看出,他们并不是没有自己的爱好,而是能够做到将自己的爱好和国家的需要相结合,从而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成长为大家,获得社会和国家的认可。”在钱永刚看来,科技报国不仅仅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更是一种使命和担当。他希望通过进校园的活动,让青少年了解老一辈科学家们为国家作出的贡献,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从小立下报国志,长大后用所学知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两天的活动中,钱永刚还和学校老师、同学们进行了近距离的互动交流。在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钱学森班的优秀学生代表分享了亲身经历和感悟。郫都一中组织了别开生面的“科创艺术作品展”,并在校园里举行了“钱学森塑像”揭幕仪式。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