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邱毅 摄影报道)养殖乳鸽在仁寿县彰加镇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这是改革开放初期,该镇外出务工人员从广东带回来的一条致富门路。从此,养殖乳鸽在彰加逐渐发展起来,后来扩展到全县及周边地区,使仁寿跻身为全国仅次于广东的第二大乳鸽养殖生产基地。
小小乳鸽有“钱”景
彰加镇地处仁寿县南大门,90年代,彰加镇个别农户就率先饲养乳鸽,经过几年发展,养殖乳鸽增加了他们的家庭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改变了过去只求温饱的观念。从此,乳鸽产业在全镇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几十年过去了,如今,众多当初靠养殖乳鸽发家致富的农户们对乳鸽仍然不离不弃,对发展乳鸽产业更是初心不改。
彰加镇铧炉村是当初养殖乳鸽的发源地,进入“彰加镇乡村振兴产业大院”,一块“仁寿县华仁鸽王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匾显得格外醒目。据了解,彰加镇从事乳鸽养殖户就有100多户,分布在全镇13个村社。 种鸽品种经过不断择优淘汰,现在主要以“园宝鸽”“中国白羽王鸽”和“双肌鸽”等为主。行走在产业大院、屠宰场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忙碌,办公室的陈会记正在翻阅、整理各种票据,满屋子堆满的各种资料,可以看出合作社的运营状况不错。
乳鸽饲料主要以当地产的玉米、小麦、高粱、豌豆为主,纯粮食喂养既节约了成本,提高了乳鸽的肉质和营养,产品远销上海、湖南、新疆、成都等。据了解,仅彰加镇乳鸽年产值就达近2亿元,相对较养殖其他畜禽类收益要高得多。 乳鸽浑身都是宝,羽毛有专人收购,淘汰种鸽每只也要卖到几十元,粪便干燥便于收集,制成有机肥料,售价每吨可达800元,用于蔬菜、瓜果等农作物,长势喜人,口感好,现在以乳鸽粪便为主要原料的果蔬肥料不愁销路。
政府支持为乳鸽养殖户增强了信心
鸽子耐热怕冷,每年5月至9月是乳鸽产值的高峰期,为了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彰加镇指派一名副镇长担任产业大院主任。记者看到,除“华仁鸽王养殖专业合作社”牌子外,另外还悬挂了几个与养殖业相关的牌子。宰杀工人龚治勇介绍,在县鸽协和彰加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成立的华仁鸽王专业合作社后,为养殖户解决了后顾之忧。更可喜的是,今年镇政府已将发展乳鸽产业列为重要工作之一,更坚定了发展乳鸽业的信心。
乳鸽产业效益决定养殖规模
“养殖乳鸽怎么算收益,要看你养了多少对种鸽,如果你拥有1万对种鸽,1年收入一般就在100万元左右。”一位养殖户自信地说。在彰加镇养几千对种鸽的占大部分,养上万对的还只是少数。在楼影村7组,记者参观一家较大的乳鸽养殖大棚,老板唐永华介绍说,他养了2万对种鸽,由于场地限制,鸽舍空间小、密度大。谈到收益,唐老板表示,每年的员工工资支出就要70多万,前几年因疫情亏了几百万,好在2023年效益较好,把亏损弥补回来还略有盈余。“如果有适合的场地,我还想扩大规模,把乳鸽产业发展壮大,这样不仅会带动更多的农户共同致富,还能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 唐老板指着一对正在棚子中“伺候”乳鸽的夫妇认真地说,我这里每年解决像他们一样的就业人员10余人,他们的收入很可观,他们两夫妇的月收入一般都在15000元左右,比离乡背井打工强多了。
仁寿乳鸽产业亟需“一片绿洲”
仁寿的乳鸽产业从彰加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已辐射到周边的井研、资阳、成都等地。在采访中养殖户们表示,彰加镇已具备完善的乳鸽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如果有场地大家都想扩大规模,将彰加乳鸽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吸引养殖大户到彰加投资兴业,希望上级部门继续加大对乳鸽产业的支持,仁寿“乳鸽经济”不容小觑。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