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

顺风车需求旺盛,专家建议行业安全标准重新思考建立

发布时间:2019-01-24 00:05:4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1月21日下午, “顺风车价值探讨暨未来发展”研讨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研讨会,邀请了数十位来自学界、业界的专家代表 围绕顺风车行业的定位、安全、标准、责任等多个顺风车“高热议题”展开对话。9位专家,6项议题,共谋顺风车行业的“最优解”。
  
  对待顺风车不可把洗澡水同孩子一起倒掉
  
  春运正当时。近年来,顺风车在缓解春运压力方面作用增大,市场需求旺盛。但18年连续几起顺风车恶性事件,使得顺风车安全问题引起了全国性关注,滴滴顺风车业务无限期下线。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盘和林表示,如若因此而彻底禁绝顺风车业务,则不免有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倒掉的嫌疑。
  
  “顺风车作为共享经济的一种典型形式,‘共享’和‘安全’并不存在本质上的矛盾。”盘和林认为,当前出现的系列安全问题,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顺风车这种业务形态本身,而在于顺风车平台还没有做到的充分的信息透明。广州公共文化观察室发起人孟浩举例,相较之与国外,国内顺风车业务起步晚,发展相对缓慢,但环保和便捷的优势明显。
  
  信息透明和隐私保护有无矛盾?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国智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徐嵩表示,安全优先的前提下,部分程度的隐私让渡虽不可避免,但尺度把握准确,二者则并非不可兼顾。“包括接单刷脸、实施共享位置、行驶路线、车内录音,司机、乘客的言行穿着等等。安全永远在第一位。”徐嵩表示。
  
  让顺风车回归交通工具属性
  
  据了解,当下中国有 2 亿汽车保有量,每天就算一辆车只出门一两次,日均汽车出行量也达 3 亿次,相当于全国出租车每天出行次数的 10 倍。而这些私家车中,独自驾驶占到了90%以上。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顺风车在于通过“共享出行”这一理念,通过算法智能匹配,让路程相似的通勤者拼车出行,一同分担油费,创造低成本又互利的轻松共乘关系, 让通勤变得更加方便。
  
  “顺风车这个产品要做好,就让它成为真正的交通工具。不要打造成社交、交友的产品,就是不要给它太多的附加值。”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安东强调,行业良性运作,产品设计问题首当其冲,要及时剥离一些没必要的功能,如社交、个性化展示。顺风车应该回归交通工具的属性。
  
  交通工具是否需要和社交“解绑”?现场不少专家学者表示赞同。“平台可能希望增加粘度,在交通之外增加了顺风车的社交功能。”但徐嵩认为,实际上陌生人之间的社交需求远远低于交通需求,绑在一起可能适得其反。
  
  广州市政协委员欧阳智鸿表示,社交平台往往容易暴露用户信息,社交属性的背后掩藏了更大的安全隐患。“比如头像信息等等,暴露这些私密信息是带来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欧阳智鸿说。
  
  行业安全标准需要重新思考建立
  
  “现在要给顺风车准确定位并不容易。”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哲文所所长曾德雄表示,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尚且不能把它称作一种业态,但是其中又涉及金钱交易。“所以它既不是一种纯粹的私人行为,也不是一种经营行为。”
  
  曾德雄坦言,共享经济大热的背后其实是共享道德的暂时缺位。“顺风车这一共享行为发生在陌生人之间,但是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形成与之相应的陌生人社会伦理。这导致的结果是,这种共享经济与我们的社会基础之间存在相当的脱节和错位。”曾德雄表示,缺位导致不良后果,其中部分尚无法预知。
  
  中山大学副教授王克明举例,对绝大多数高收入人群来说,安全更重要、费用问题次之;而对部分低收入人群来说,费用很重要,但安全问题还没有意识到。“这也就更加强调监管和资质考核,行业安全标准需要重新思考建立。”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澎认为,对于顺风车这类还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顺风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管理比较滞后,按传统的事物来管理肯定不合适。具体到责任边界,司机、乘客、政府、平台等等各方的责任需要理清楚,行业治理才能更加完善。对于新生事物,根据新特点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我认为是比较现实的。”彭澎建议。(赵聚祥)
 

责任编辑:彭明儿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