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邱毅)科技是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数字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近年来,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迎着数字化浪潮,聚焦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探索数字农业发展路径,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农业生产,打造天府粮仓数字永丰大数据平台,用科技绘就“天府粮仓”好“丰”景。
从初夏开始,村里的种粮大户邵国东就利用植保无人机对水稻进行施肥作业。
“在以前,十多个人一天也就不到一百亩;现在无人机施肥一天能作业两三百亩,效率很高提升很大。”邵国东表示。
如今在永丰村,不仅施肥,从育秧、播种、灌溉到收获,水稻种植各个环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种植的全程机械化的背后则离不开科技智慧的承托。2023年9月,四川电信结合人工智能、新能源太阳能、5G物联网技术等科技手段,量身为永丰村打造天府粮仓数字永丰大数据平台。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平台已基本建成投用。
“平台首先可以给种植户提供技术上的支持,比如说什么季节种什么农作物,达到最高的经济收益;第二个就是通过我们农产品溯源,提升农产品的经济价值,提升农民的收入;第三个就是我们的遥感大数据成果,它就是对土地的非粮化监控,为全省农田耕地的监测提供了坚实的底座基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眉山分公司相关负责人汪海勇表示。
盛夏,走进永丰村千亩高标准农田,绿油油的水稻随风摇曳、满目生机。记者在现场看到,无缝覆盖3340亩良田的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虫情监测信息自动采集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等数字农业设施设备,为平台提供大量的数据支撑;同时,天上的遥感卫星,共同织就了一张为农事提供精准智能服务的智慧网络。
“平台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这些设备,这些设备都集中放在这里,可以监测土壤病情、墒情、虫情、气候,所有的监测数据都来源于此。”汪海勇表示。
依托天府粮仓数字永丰大数据平台,永丰村已经实现从“靠天种田”到“靠科技种田”,成为四川省标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标准农田示范样板村,并建有全省规模最大的水稻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
“永丰村建成大数据平台以后,对我们粮食生产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对我们土地墒情的监测,还有农作物的长势以及天气预报的预测情况等等;我们种粮的人从以前靠天种粮,现在完全靠科技种粮。”永丰村党委书记李雪平表示。
不仅如此,天府粮仓数字永丰大数据平台整合利用永丰村现有的党建、农业、医疗、水利、文旅等设备和数据资源,以GIS技术为核心,基于个性化数据分析模型,实现党建引领、专项规划、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医疗卫生的一张图展示。“平台打造以后,为永丰村乡村文旅的建设,包括我们乡村党建、乡村医疗卫生的建设,也做了一个更好的铺垫。”汪海勇表示。
近年来,通过数字化农业领域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永丰村实现了全域全时段耕地的动态监测,进一步严守耕地红线,落实田长制,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广“稻、菜”“稻、药”等粮经复合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23年,永丰村6000亩水稻,亩产增至780公斤,最高单产达863.4公斤,水稻总产量4680吨,同比增长了17%,最高产值每亩9000元,订单覆盖率85%,保单覆盖率90%……
一系列惊喜数据的背后,是永丰村数字化应用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永丰片区两镇十村、三万多名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奋力实施“六大行动”,取得的全新突破。永丰村的水稻产业正不断焕发新的活力,科技的春风不仅吹遍了永丰田野,更吹进了广大农民的心田。
炽热的8月,走进太和镇永丰村,在这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高标准农田里,只见种粮户们正忙着将水稻颗粒归仓。全程机械化操作,农机声阵阵轰鸣;纵横交错的灌溉渠系,引来流水潺潺……一幅白墙黛瓦、水清稻香、美田弥望的乡村振兴美丽“丰”景图正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