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2016年义龙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式开幕

发布时间:2017-05-22 12:29:1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16年8月2日“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在中国贵州义龙试验区顶效镇楼纳村广场开幕。作为“2016年义龙楼纳国际山地建筑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届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为期20天,以“露营装置”为主题,来自海内外的23支知名建筑高校代表队共计180余人参加大赛。本次大赛是以“竹”为材料的一次设计实践,力求使参与者在从设计到建造的过程中,对材料、形态、空间、结构产生更深层面的感知与理解。大赛由贵州省义龙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由CBC (China Building Centre)、贵州省楼纳建筑师公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城市•环境•设计》(UED)杂志社担任协办媒体,由竹境竹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是一场以“步履乡村”为方式基于乡村的微创作。这次大赛以设计的力量为基础,以一种轻柔的姿态介入乡村,是对乡村复兴新型模式的一种探索,也是以学术的眼光聚焦乡村文化,以建筑艺术力量进行乡村建设的一次实践。
    “步履乡村”:一场基于乡村的微创作
    来自海内外23所知名建筑高校学生团队将以最为贴近自然与生态的竹子为原材料,在有限的空间内,搭建起一个可以满足基本建筑功能的构筑物,同时这些构筑物也要贴合当地的环境与文化肌理。在完成之后,这些构筑物也会将被安置在楼纳的田间。露营装置的建造会是一次高校建筑师生对于当地人文环境集中性研究的呈现,它们如同一个个建筑与大地交谈的媒介,为人们呈现一场现代性与地域性的对话,这也正是“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一直秉持着的对待乡村谨慎思考、小心翼翼,共同探寻一种使得乡村真正复兴的可持续模式的理念。以“步履乡村”为主题,“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希望设计师的介入不是否定掉已有的建设,大刀阔斧地去改造乡村,而是如在田埂的小道行走,谨慎而小心的进入乡村,在遵循且不破坏原有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微创作。
    同时,“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也得到了贵州省政府、黔西南州政府以及义龙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他们抛弃了对环境以及原住民有极大破坏与不良影响的传统旅游地产开发模式,注重文化资源与设计,着意将这1.6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打造为一片全新的乡村建设试验田。
    探索乡村复兴新模式: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
    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开幕式由义龙试验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潘维维担任主持, 开幕式首先由义龙试验区党工委书记张国志先生、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始人彭礼孝先生、参赛高校老师代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宇航教授、楼纳村党支部书记黄定品先生分别致辞,就建造大赛与乡村复兴的主旨与内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与分享。接着由参赛高校学生代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生贺艺雯同学发言,由贵州黔西南州常委,州委秘书长,州委宣传部部长,陈国芳先生宣布大赛开幕,在接下来的文艺汇演中具有当地民俗风情的表演节目与高校师生节目也陆续登场。
    诞生于乡村复兴背景下的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除了为期20天的赛事本身,也将有一系列就乡村与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艺术引入等相关议题而生的活动:“大师探班”将会邀请知名建筑师进行现场讲座并与参与师生进行交流,就乡村建设与建造技术、艺术文化、旅游休闲等方面进行讨论;义龙城市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绿色建筑材料企业考察交流等也会随即展开,力图为乡村经济建设及建造规划与绿色建筑材料企业搭建交流合作的友好平台;一系列建筑院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文体活动也将会将建筑学融入乡村生活;同时,丰富而兼具趣味性的参观周边古村落与风景区、建造工艺培训以及与当地手工艺人交流等游学活动也会伴随赛事期间陆续推出,在楼纳国际建筑师公社创立之初,为了传承并推广当地工匠的传统建造技艺曾开办“传习所”本次高校建造设计大赛,传习所的匠人也将会全程参与,教授参赛学生传统技艺。这些案例也将会成为之后楼纳国际公社的经验与基础,进一步将这种合作模式深化,成为整个公社的发展模式,探讨一种全新的乡建模式。
    楼纳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正以轻柔而具有艺术创造力的姿态,不仅点亮了楼纳村的乡村风光,也正呈现出一条以建筑力量为基的乡村复兴新模式道路。
    部分作品方案略览

    来自同济大学代表队的设计:采用直纹曲面这种几何原型,建筑空间形式呈现直中有曲,动静结合的特点,人与自然相融合的气息跃然呈现。
    来自内蒙古工业大学代表队的设计:装置分为上下两层空间,底层为开敞,半开敞空间,提供行者间用餐、工作、交流和远眺功能,上层为私密空间,为行者提供休息功能,空间在水平和上下间相互贯通,灵活可变。较好的为旅居山野的露营者提供一个可参观、休憩、体验、接触的个性装置。
    来自魏玛包豪斯代表队的设计:熟悉的“包豪斯式”建筑设计手法,将历史感与竹材环保的内在价值融合在一起,摒弃复杂的节点,呈现出自然开放的空间形式。

责任编辑:张婧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