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你不能简单地解释一件事情,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这句话也同样适合科普工作者。做好科普宣传需要我们将深奥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大众,帮助人们理解和认识科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刻,我认为科普不仅仅是知识,也需要方法和心态。
由此可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科普讲座已成为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为此,四川省绵阳市科学技术协会为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2024年专门邀请院士专家等行业领军人物,结合全国科普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活动时间节点,根据科学家精神进校园、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安排,围绕公众关注的生命健康、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种植养殖等热点问题,在全市各中小学校、乡村、社区、院所、高校等场所开展了20场科普讲座。每场讲座都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上通过天府科技云进行实时直播,线下吸引市民到现场聆听。
从《两弹精神—我们的家国情怀》、《优质水稻和大豆高产栽培关键技术》、《初识钙华—盛开在水中的记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预防》到《体质辨识与中医养生》。讲座主题包含科学家精神弘扬、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倡导。通过科普讲座,激发听众对科学的热爱,鼓励他们探索未知,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公众理解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提高他们的科学判断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60年前,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划破了广袤戈壁的宁静,也震撼了整个世界。在探索与突破中,新中国科技专家自主研制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造就了辉煌伟业。“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同时,也孕育了崇高的“两弹一星”精神。围绕“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背景、深刻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中国工程院院士、绵阳市科协主席范国滨带来了《两弹精神—我们的家国情怀》主题讲座。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是祖国一块神奇的土地。20世纪60年代,在海北州海晏县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孕育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并指出,“‘两弹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把‘两弹一星’精神一代一代传下去,使之变成不可限量的物质创造力。”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铭记光辉历史,准确把握“两弹一星”精神深刻内涵,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时代价值,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汲取奋斗力量。
绵阳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联合会秘书长、农业推广研究员何松在《优质水稻和大豆高产栽培关键技术》专题讲座中从品种选择、培育壮秧(苗床准备、整地作厢、播种盖膜)、田间管理(苗床管理、施肥管理、病虫害防治)这几个方面与农民朋友进行详细交流。
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精神,严格执行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创新能力,《初识钙华—盛开在水中的记忆》讲座中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张婷为大家特别是青少年分享了九寨沟的钙华滩流。九寨沟钙华作为其独特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有着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通过讲座广大市民可以了解到:九寨沟水体来源于大气降水的补给;水体中碳酸氢根离子和钙离子浓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土壤C02对碳酸盐岩的溶解;根据碳的来源分类,九寨沟钙华应为大气成因类钙华(或表生钙华);九寨沟珍珠滩钙华与碳酸氢根间较大的碳同位素分馏表明,此处生长的藻类对钙华的形成可能有重要作用。
中国解剖学会副理事长、组胚主委、首都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德山《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与预防》在讲座中指出: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且严重的疾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心脏疾病、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若身体感到不适,务必立刻就诊,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切勿自行开处方。专家还提醒广大市民:预防心源性猝死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关注心脏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情绪稳定,定期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心脏问题。
在科学城社区绵阳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医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彦忠以《体质辨识与中医养生》为主题与离退休朋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重点从自身体质辨识和针对自身体质如何科学养生等方面向公众普及养生保健知识。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根据中医学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体质,分别从各种体质的形体特征、常见表现、发病倾向等方面教授大家如何分辨自身体质,不同体质有什么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调理个别体质常见的失眠问题等。讲座现场语言通俗易懂,案例贴近实际,氛围热情高涨。
每场讲座都是一次科普知识的大餐,更是点燃大家科学求知欲望的星火。其魅力所在,不仅是在于传播知识,更在于构建文化认同,塑造科学价值观。科普讲座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这意味着,科普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成为一种自觉选择。
对于普通公众而言,科学知识的获取往往并不困难,关键在于获取途径与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科学讲座、参与线上线下的科普活动,甚至是浏览科普类的社交媒体账号,来增进对科学的理解和兴趣。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与科学小实验,通过实践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促进科学素质的提升。这不仅仅是关注知识本身,更是树立科学思维,拥抱科学精神。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科学素养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世界,更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问题面前,做出理性和有效的决策。
总的来说,让科普流行起来,不仅是科学传播者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通过参与、实践和传播,我们可以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未来,让我们以科学为导线,构建更加美好的生活。(岳斌)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