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四川省人大代表曾文忠:完善预警,加强排查,监控舆情,化解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发生

发布时间:2025-01-21 15:06:0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曾文忠代表笑得很灿烂

1月20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在成都召开。四川省人代会期间,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副主编盛学友,专访了四川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曾文忠。曾文忠代表积极履职,建言献策,在这次人代会,提交8份议案、6份建议,涉及民生、法制、安全等多个领域。

1月21日,身着民族服装参会的曾文忠代表,会后接受中国报道《诵读中国》副主编盛学友专访,就如何更好地化解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近年来,全国多地发生无差别极端恶性伤人事件,比如驾车撞人、持刀砍人等。

特别是,2024年11月11日,广州珠海一名62岁的男子樊某,因家庭矛盾报复社会,驾驶越野车在珠海市体育中心附近道路疯狂撞击路人,酿成35死43伤的恶性重大事件。

2024年12月27日,珠海市中院依法对被告人樊某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其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虽然凶手被依法严惩,但是这种恶性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对百姓心理产生的冲击,很难在短时间内平复。

请问曾代表,这种问题的发生,您认为都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

曾文忠代表:我认为这种问题的发生,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体矛盾未得到妥善处理。

珠海体育中心开车撞人事件,因樊某对其个人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江苏宜兴职业技术学院持刀伤人事件,因徐某金考试不合格未拿到毕业证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发泄行凶。

当前,社会稳定的风险主要就是部分人因其利益诉求达不到预期,或其他外界因素导致对社会不满而产生,具有一定的偶发性,这也是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预防风险的主要任务。

第二,网络传播的负面效应。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速度更快,现实生活中的不稳定因素,易导致心理上的不满情绪和不满意见通过网络空间表达出来,同时受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和匿名性影响,使得一些人可以随意发表言论,甚至传播谣言、煽动情绪,特别是一些偏激、挑起对立的言论,极易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

第三,国际形势与外部影响。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局部冲突和动荡不断,武装冲突、恐怖主义、内战、政变等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国际安全。

这些国际因素可能会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网络恐怖主义、生物恐怖主义及人工智能恐怖主义的威胁、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等。

一些外部势力出于政治、经济等目的,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干涉我国内政,煽动社会不满情绪,制造社会混乱,给我国的社会稳定带来了外部压力。

第四,普法宣传不到位。

普法力度不够,导致在一些与人民生产生活工作切实相关的领域产生矛盾时,部分群众不懂得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不愿寻求法律的帮助而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同时存在侥幸心理,对法律缺乏敬畏感。

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您作为省人大代表,对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发生,您是否有更好的建议?

曾文忠代表:为了这个建议,我还是做了很多功课,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推进化解影响社会稳定事件的发生。

一是完善信息收集与预警体系。

建议整合政府部门、社区组织、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涉及社会稳定的信息,鼓励公众通过合法渠道反馈问题和意见,拓宽信息来源。

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挖掘潜在的社会稳定风险点,借助人工智能算法对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是加强社会矛盾排查与化解。

相关部门建立定期排查制度,组织专门力量,深入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对各类社会矛盾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要进行分类梳理,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建立多元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调解主体的优势,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的合力,同时,完善仲裁、行政复议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矛盾化解途径;

建立矛盾化解跟踪反馈机制,对已化解的矛盾纠纷进行跟踪回访,了解当事人的满意度和矛盾纠纷的化解效果,防止矛盾反弹。

三是加强网络监控与舆情处理。

建议充分利用微信、微博、手机专线等多种形式为民众表达意见、解决矛盾提供渠道,加强对网络平台用户准入、信息实名和舆情监控处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是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与协同合作。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影响社会稳定事件,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的原则、目标、任务、流程和责任分工。

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和修订,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协调能力,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调配,形成应急处置合力,同时及时、准确地发布事件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防止谣言和不实信息传播扩散。

五是加大普法力度。

建议司法行政部门增强普法力度,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法规知识,增强全民法治意识。通过多种形式对民众关心的,与民众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进行普法宣传,如法律讲座、法律咨询、法治文化活动等,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能力,引导民众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盛学友)

 

责任编辑:盛学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