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全国人大代表任敏:以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发布时间:2025-03-07 10:30:40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任敏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首都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宜宾市江安县仁和镇鹿鸣村党支部书记任敏,聆听了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会议结束后,任敏代表第一时间接受了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副主编盛学友的专访。

任敏代表说:“过去的一年,我深切感受到乡村发展的蓬勃生机。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着力抓好 ‘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部署,与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一脉相承,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副主编盛学友:任代表,您好!您是三农领域的杰出代表,最了解农村,请结合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中央一号文件,结合您的实际调研情况,谈一谈这几年的乡村发展与变化。  

任敏代表:这几年的乡村发展与变化,可以用从“量变”迈向“质变”来形容 。我从粮食安全、脱贫攻坚、乡村建设与治理这三个方面,谈一下乡村变化。

第一个方面,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单产提升贡献率达八成,盐碱地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举措成效显著。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并首次将“品质提升”纳入粮食安全目标,推动农业生产向“高产优质”转型。

今年,李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谈到了“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问题,“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积极性.各地区都要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责任,共同把饭碗端得更牢。”中央这一系列政策措施,让我国粮食安全根基更加坚实牢固。 

第二个方面,脱贫攻坚成果持续巩固。五年过渡期内,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帮扶机制不断完善。2025年文件提出“健全脱贫攻坚国家投入形成资产的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帮扶政策从“阶段性”转向“常态化”,并通过就业攻坚行动、特色产业扶持等,促进脱贫人口增收。

我们鹿鸣村是曾经的省级贫困村,在脱贫攻坚期间,我们改善了很多基础设施,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以及“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我们逐步向特色产业发展,依托我们丰富的竹资源,将原有的竹林实施规模化经营,进行丰产培育,原来每亩产1吨的竹林提高到了每亩1.5吨,提高了竹林的产出;因为山高坡陡,导致我们很多竹材运不出去,我们到处取经,终于找到了适合我们的运输工具,也就是山地轨道运输设备,在原来基础上,我们每年可以增加2000吨的竹材运出;为了提高特色产业的经济效益,我们还成功申请了“中国料慈竹之乡”的品牌,在村里建起了竹编管,2024年已迎来了第一批280万的竹编产品订单。解决了一大批弱劳动力、半劳动力的就地就业。

李强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毫不松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问题,我们通过逐步向特色产业发展,巩固并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

第三个方面,乡村建设与治理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快补齐,文明乡风培育、传统村落保护、移风易俗等工作同步推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李强总理在3月5日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道:“加强文明乡风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这几年,我们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路径,学习文明乡风积分制的应用,积极挖掘村里好人好事,每年进行“五好选树”表彰,积极宣传榜样的力量。从2022年起,我们村有三人获得县级“道德模范”,三人获得了“宜宾好人”荣誉称号,一人获得了“四川好人”荣誉称号。

通过这几年乡村治理的提档升级,我们村里请客吃饭送礼的现象明显改善,普通群众、返乡学生参与村里公益事情的变得越来越多,我们村已被评为四川省“六无”平安村。

中国报道《诵读中国》栏目副主编盛学友:你们鹿鸣村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乡村建设与治理提档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可喜可贺!您这次聆听李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之后,对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哪些建议? 

任敏代表: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升级。加大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技术攻关,建立区域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建议在丘陵山区推广适用型农机具,破解“无机可用”难题;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

第二,构建“县域-镇域-村域”三级产业联动体系。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产业集群。鼓励发展预制菜、休闲农业等新业态,推动产业链向加工、销售环节延伸。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将新型经营主体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

第三,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扩大“设计下乡”、“科技特派员”覆盖范围,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创业;推动职业院校开设涉农技能培训课程,培育“全科型”乡土人才;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农村情怀、常规农作物生长知识的学习,着力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在农村基层“水土不服”。

第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广“生态+文旅”“生态+康养”模式,将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建议建立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支持碳汇交易试点,通过这两种模式,更好地实现生态产品的价值”。  

任敏代表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力量,她说:“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需以李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为纲领,统筹发展与安全、效率与公平、保护与创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盛学友)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