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

【司法“她”芳华】四川省大竹县人民法院:绽放巾帼力量,守护法治天平

发布时间:2025-03-10 12:29:1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当温暖和煦的柔风轻抚大地,属于女性的特别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悄然来临,对于法院女干警而言,这不仅是属于她们的节日,更是一个回顾奋斗历程、倾诉内心感悟的时刻。当清晨的露珠还在枝头闪烁,她们已经着装整齐地走进庄严的法庭;当夜幕低垂繁星点点,她们仍在卷宗堆叠间梳理案件脉络。法庭上,她们手持法槌,抽丝剥茧定分止争;调解室中,她们春风化雨,巧解千家忧万户难;执行一线,她们披星戴月,用脚步丈量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她们把法治信仰扎进泥土,让正义之竹拔节生长。此刻,让我们聆听她们的心声,领略坚韧与柔情交织的风采。

四川省大竹县人民法院东柳人民法庭下辖4个乡镇,面积约168平方公里,服务群众人口约9万人。东柳法庭干警共三人,其中员额法官一人,法官助理一人,书记员一人。2024年,东柳法庭通过贴近群众,灵活施策,既保留了“田间地头”的乡土司法,又借力了智慧法院提升效率,融合基层力量,让“小法庭”扛起了“大民生”。共受理各类案件475件,审结474件,调撤率61.64%,荣获“四川省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集体”。一是创新服务机制,高效便民服务。整合力量“一站式”服务,对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整合立案、咨询、调解、审理、送达等办案流程,让人民群众“只进一扇门、跑一次路”的最佳效果。依托站点“零距离”服务。充分发挥巡回办案点、诉讼服务站、便民工作室及车载法庭作用,就地化解矛盾纠纷,把“枫桥经验”融入到审判工作日常,体现司法的温度。智慧赋能“全方位服务”。积极搭建线上法庭,充分运用网上诉讼服务中心、云上法庭、QQ、微信等网络平台,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诉讼服务,维护其民事权益和诉讼权利,2024年,通过线上调处矛盾纠纷56件。二是构建多元解纷机制,助力基层治理。完善“网格化”调解网络。积极与辖区内的乡镇政府、派出所、司法所、村委会等相关部门加强衔接,形成了“1 + N”网格化调解网络,建立了常态化联动调解机制。到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法治讲座,到村、社、院坝以案说法,到街道、市场、居民聚居点发放宣传资料,利用“你问我答”形式,灵活有效地开展法治宣传,扫除人民群众的法律盲区,提升了辖区群众的法律素养。三是聚焦民生  守护特殊群体权益,绿色通道护民生。为“老、幼、妇、残”开通司法直通车,及时维护其合法权益。为“小微企业”打开司法便捷路,体现快速解纷加速度,帮助小微企业合法债权的资金及时回笼,快速恢复经营活力。

(东柳人民法庭,获“2024年全省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执行是人民群众感受司法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承载了申请执行人的迫切希望和最终努力。作为一名执行战士,面对“执行难”,我时常给自己加油打气,一定要拼尽全力为当事人兑现胜诉权益,作为执行局局长,我深知,唯有改革才能破解执行难题。2024年,大竹法院执行局创新举措为执行难破局,成效明显。新的一年,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的政治优势,推动执行联动机制走深走实,持续扩展与各部门之间的执行协作,进一步充实执行工作“工具箱”。要聚焦老百姓最关心的民生案件集中攻坚,专注服务打造营商环境“沃土”精准发力, “小案惠民”“惠企安商”等执行行动不仅被“看得见”,执行效果还要能“摸得着”。要立足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增强运用失信惩戒措施的规范性、准确性,宽严相济、精准惩戒,更好发挥失信限消制度对实现胜诉债权、维护公平正义、优化营商环境的积极作用。要把强制力聚焦到规避执行、逃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依法打击上来,以高压态势震慑一批拒不履行生效判决的被执行人,充分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用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新时代司法回应人民期盼。

(王露霞  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全省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获得者)

2024年,我从刑事审判转为民事审判,这不仅是职业赛道的切换,更是对法律思维、工作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全面重塑,刑事审判聚焦“罪与非罪”、涉及人身自由等,裁判结果常伴随对抗性;而民事审判多更是“利益纠葛”,当事人关系复杂,需要在“法理”与“人情”间寻找平衡。岗位的转换让我意识到法律不仅仅是冷冰冰的条款,更是蕴含人文关怀与社会价值的工具。在民事审判中我学会了更加细致地倾听当事人的声音,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努力在法律构架内寻求最符合人性需求的解决方案,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坚信,不同的职业,一样的坚守,不同的岗位,一样的冲锋,在奋进新征程的道路上,惟有知重负重,勇毅前行,才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法院人的司法担当与为民情怀。

谭晓玲(民二庭副庭长 “2024年全省民商事审判成绩突出个人”获得者)

这次获奖,像在案头拾起一束春天的蒲公英。

灵感源于那些藏在卷宗里的细碎光亮:调解时攥着书包带低头不语的孩子,……我总想,法律不该只是分割财产的尺,更应是裹住童年风雨的斗篷。于是把法庭窗外的晨光、当事人释然时泛红的眼眶,都织进文字里,让冷硬的文书长出守护稚嫩的羽翼。

很荣幸与院里发光的“她们”同行——有人用裁判织就公平经纬,有人用镜头定格法治晨昏,而我们共享的温柔,是守护孩子眼里的星光。

杜雨蓓(民一庭法官助理、“天府论坛征文三等奖”获得者)

从事宣传工作以来,我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以笔墨寄深情,捧丹心奉天平,用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讲好法院故事、弘扬法治精神。在工作中,我借他山之石,攻宣传之玉。《人民日报》《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最高人民法院公众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公众号等皆可成为宣传修炼路上的“案头书”“掌中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司法宣传工作不是写出来,而是法院干警们用实际行动干出来的。因此,我乐于跟随着法官们的脚步,到田间地头,乡村院坝去,真切地记录着他们审判执行、走访调研、法治宣传的工作日常。厚植为民情怀,文化浸润人心。“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注重将法言法语改写直白的“家常话”,用温暖的笔触去感知群众生活的“烟火气”,以案说法把法院干警守护公平正义的故事写出来,传开去,让竹法之清音响彻竹乡大地。

唐永娟(综合办副主任,“2024年全省法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成绩突出个人”获得者)(唐永娟)

 

责任编辑:盛学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