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洪雅县的“五月台会”起源于唐代后期的灯会、地会、庙会,目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农历五月,该县再次为一年一度的民俗盛事——五月台会忙碌起来。台会上那些精美绝伦、演绎着历史传奇的台阁作品,是活动最璀璨的明珠。而让这些明珠得以年年焕发光彩的是一群默默耕耘的幕后匠人。
近日,洪雅五月台会的资深制作人王亚非讲述了台会筹备,尤其是古旧台会修补与新作诞生背后的匠心故事。
筹备:一场贯穿全年的“持久战”
“台会的筹备,其实从上一届结束不久就开始了。”王亚非说道,今年的筹备工作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已启动,是一项贯穿全年的系统工程。从主题构思、方案设计、物料采购,到最核心也最耗时的台会制作与修补,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无数心血。
“今年预计有6组台会亮相。其中,有两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增加创新,由平台改为高桩。”王亚非介绍,新老结合是常态,但每一件作品都需要精心对待。
修补:与时间赛跑的“修复”
对于王亚非和他的团队而言,每年活动前最紧要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便是对库藏的历代台会作品进行“体检”和“手术”——修补。
“今年我们重点修补了2件老台会。”王亚非说,岁月侵蚀加上频繁使用,这些珍贵的“老伙计”难免出现布料褪色、丝线断裂、骨架松动、装饰脱落等问题。
“修补老台,比做新台难得多!”王亚非感慨,最大的困难在于“修旧如旧”。那些特定的绸缎、丝线、老式珠花等材料,很难在市场上找到。有时候为了配一根颜色、粗细都匹配的丝线,或者一小块特定花色的老布料,要翻遍库存,甚至尝试自己染线、复刻。
技艺的传承也是关键。“有些老的针法、装饰技巧,现在会的人越来越少。修补时,我们得特别小心,尽量沿用原来的工艺,不能破坏原有韵味和结构。”王亚非介绍,曾在修补一件作品时,发现其内部结构精巧复杂,最终依靠几位老师傅的经验和巧手才恢复稳固。每一次修补,都像是在和前人的匠心对话,马虎不得。
传承:守护指尖上的“活化石”
无论是修补还是新创,技艺的传承始终是王亚非最深的关切。“最大的挑战还是人。”她坦言,这门手艺学习周期长、要求高,愿意沉下心来学习的年轻人不多。现在团队以40岁以上的老师傅为主,年轻人也有几个在跟着学,但远远不够。真怕哪天老师傅们做不动了,有些绝活就断了。
为了留住这门“指尖上的活化石”,王亚非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努力:组织技艺培训、吸引爱好者参与。“洪雅五月台会的魅力,就在于它承载着我们的历史、信仰和集体的艺术创造力。”王亚非满怀期待地说,“希望更多人了解它、喜爱它,更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过这根‘绣花针’,让这传承了数百年的匠心,能在洪雅大地上继续闪耀下去。”(唐巾)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