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师”朱朝义

发布时间:2019-03-08 17:14:4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用科创“搅动”素质教育

“不仅书教得好,还是一名科技痴。”会同三中的师生这样评价朱朝义老师。

朱朝义是一个不太“安分”的老师。

中国报道讯(印睿 通讯员:梁晓刚 吴鹏 报道)2000年,朱朝义加入“孔雀东南飞”的行列。2008年9月,毅然放弃沿海发达地区名校优厚待遇和良好的发展平台,再次回到会同三中。“走得再远,飞得再高,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也不能忘记当初为什么出发。”朱朝义老师说。

地处边远山区的会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山区孩子大多只有上大学和打工两种选择。“回家”后的他认识到,山区教育必须走出“让孩子逃离山村”的误区,肩负起为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真正把素质教育的落到实处,注入教育发展的活力?

朱朝义“瞄定”了青少年科技创新。

一开始,老师们并不支持他的想法,甚至有“泼冷水”者:又不是考试科目,花那个时间精力干什么?正常的实验课难以保障,学校哪有经费给你搞科技创新?还有家长质疑:会不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孩子升学?以至于参加省科技创新大赛出发前夕,还有家长匆匆赶来阻止孩子参赛。

万事开头难!朱朝义老师心里清楚,消除质疑最好的办法,就是付诸行动干起来。

在县教育局和杨海波老师等几个“科技爱好者”的支持下,会同三中成立了科技创新小组。经过一番“科普”培训,活动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有序开展起来。

至于经费,在搞出“名堂”之前,先“自掏腰包”。

学生给总理写信引“轰动”

朱朝义老师是教高中生物的,为打消学校和家长怕影响教学成绩的顾虑,他指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始终围绕着生物教学。

2015年,网络购物在边远山区快速发展,面对堆积如山的快递包装废弃物,朱朝义老师结合《生物与环境》等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开展《绿色快递,你我同行》系列科技实践活动。通过实地采访、问卷调查等活动,发现解决快速包装废弃物问题,除需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自律外,更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规范。于是鼓励学生联名写信给李克强总理,探讨解决方案。

几个月后,课题组意外获得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关于快递包装有关事宜的复函》,就同学们信函中提出的“快递包装的使用标准和包装废弃物处理立法”等问题进行回复,并将怀化市纳入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地区,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出台快递包装绿色环保的相关政策标准,倡导市民加入绿色快递行列。

中学生给总理写信,还获得了回复?此消息经有关媒体报道后,一时产生“轰动”。

多个项目拿了全国大奖

“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朱朝义老师利用家乡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把科技创新活动拓展到野外。

从2016年开始,他指导活动小组开展会同县古树名木调查研究。通过一年多实地踏看,收集标本,活动小组了解到会同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发现了古红豆杉群中的长寿少癌村,开展“古树崇拜”等生成性小课题的研究,研制古树“二维码保护标牌”,建立了马鞍贡田全省第一个生态科学研学旅行基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古树名木保护长效机制的意见和建议。

2017年,在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科技实践项目《会同县古树名木的调查研究》荣获一等奖,填补了会同科技创新全国大奖的空白。

朱朝义老师在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时,在广坪镇羊角坪村意外发现一种被当地老百姓称为“龙虾花”的珍稀野生凤仙花,极具观赏价值。经媒体报道后,前往观赏的人络绎不绝。他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向专家请教,开展野生凤仙花的种类与分布、人工栽培、抑菌实验、物种鉴定等一系列调查研究,并建议当地通过综合性旅游开发促进“龙虾花”保护,推动“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在33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科技赛上,科技实践项目《“会同龙虾花”探秘》荣获二等奖。

丰富多彩的活动,点燃了学生科技创新的热情,也埋下了热爱家乡的深情种子。“科技活动激发了我们对家乡、对科学的热爱,我们的生活不再只有“涮题”和电子游戏,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感受到自然之美、植物之美、人文之美、家乡之美。”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说。

科创融入生产生活实际

生物科学是朱朝义老师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选题。可贵的是,他把科技创新融入当地生产和学生生活实际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魔芋作为会同县的“一县一特”、“精准扶贫”的特色农业产业,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朱朝义将县魔芋企业和魔芋种植基地列为“科技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小组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不同光照条件、不同覆盖物、不同土壤酸碱度、不同肥料的施用情况对魔芋生长发育的影响实验,以及探究传统方式生产加工魔芋豆腐时芋浆最佳浓度和所需碱水最佳PH等实验。并针对农村有“吃魔芋会翻老病”等许多不科学的观念,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指导学生拍摄出科学探究片《魔芋“平反”记》,用科学事实和证据消除误解,助推了该县的魔芋产业发展,为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学生问题探索了经验。

针对一些孩子不喜吃蔬菜和水果,造成维生素C缺乏而出现皮下青紫瘀斑的坏血病症状,为了纠正民间流传“被鬼掐伤”的迷信说法,科技小组与县疾控中心合作,拍摄了微电影《坏血病谜雾》,以喜闻乐的方式教育青少年注意营养均衡,不要偏食的科学道理。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并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朱朝义老师这样理解新课程改革的其中内涵。

为山区孩子打开“素质教育之窗”

在朱朝义教师看来,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除有助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素质外,在育人方面的独特价值是其它“纸上谈兵”式途径不可替代的。他在指导实验操作时,绝不允许学生随意伤害任何动、植物,实验记录必须实事求是……,学生珍爱生命等意识、诚实守信等品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得以形成。对于边远山区来说,科技创新活动很好的解决了部分“留守孩子”每周5天的学校教育被周末2天的“放羊式”监管缺失所抵消的问题。

为营造更好的素质教育氛围,让素质教育的阳光照亮更多山区的孩子。他提出了《关于加强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建议》、《潜心打造研学旅行基地、助推旅游产业大发展 》等多项政协提案,被有关部门采纳和县、市领导的关注。几年来,他每年都给全县“科技辅导员”和吉首大学等高校生物专业师范生上辅导课或开设讲座,并通过项目指导等方式送教下乡到校。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林城镇一完小、粟裕中学、连山小学等许多学校纷纷加入科技教育行列,全县学校掀起一股“科技热”。会同县连续几年获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

2015年以来,不到四年时间,朱朝义老师主持或辅导的科技创新项目,先后斩获国家、省级奖40余项,数量和质量名列省、市前列,其经验多次在全省科技辅导员等会议中进行了介绍,多篇科技教育论文在国家级核心刊物上发表,个人先后荣膺“湖南省十佳科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教师”、“全国特色教育先进个人”。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成就梦想”。朱朝义老师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将科技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为山区孩子打开了一扇“素质教育之窗”,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彰显了青少年科技教育的无限魅力。

责任编辑:黄磊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