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

乡村振兴路上的法院人

发布时间:2025-06-24 11:37:31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3年9月,经四川省大竹县委组织部和大竹县人民法院选派,我来到大竹县天城镇三元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河道保洁队日常巡逻清理河道

三元村位于大竹县天城镇东南方,距县城55公里,全境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400米,全村共有人口664户,2137人。该村无工业企业,无特色种植,村民经济来源主要靠传统稻麦种植和外出劳务,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种种因素表明,在三元村当驻村第一书记,担子不会轻。初来乍到,对村情不熟,我就到农户家中去、到田间地头去,半个月后,我通过“看、聊、问”的方式,逐步了解村情民意,掌握脱贫户家庭人口、养殖禽畜数量、种植作物面积、收入结构等情况。同时,我积极向村里的老党员和致富能手们请教交流,征询记录他们对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很快,我掌握了三元村的基本情况情况,看着办公桌上那厚厚的一沓资料,我知道,我已经为后续帮扶工作做好准备了。

聚焦基础建设痛点 村容旧貌换新颜

面对村民们反映强烈的河道污染问题,我们驻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开启了全面调研。

我们沿着河道徒步数公里,仔细观察河道的水质、水流、两岸植被情况;与沿岸居住的村民深入交谈,了解河道污染的历史和现状;还查阅了村里多年的水文资料和环境记录。经过细致调研,我们发现河道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倾倒、部分河段淤塞严重等问题,导致河水发黑发臭,鱼虾绝迹,不仅影响村容村貌,更威胁着村民的用水安全和身体健康。我深知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彻底解决河道治理难必须凝聚各方力量科学施策,精准“靶向治疗”。

我们组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讲解河道污染的危害和治理的必要性,激发大家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对接环保、水利等部门,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还联系当地乡贤,寻求资金和技术援助。

在我们的努力下,形成了“政府支持、企业帮扶、村民参与”的多方联动治理模式。村民们主动清理自家附近河道的垃圾,企业捐赠了一批垃圾清资金,相关部门也将村里的河道治理项目纳入重点工程,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指导和部分建设资金。

在垃圾清理方面,村委组织村民成立河道保洁队,定期对河道及两岸垃圾进行清理,并在河道周边增设垃圾桶,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体系;对于河道淤塞问题,协调专业清淤队伍,利用机械设备对淤塞严重的河段进行清淤疏浚,恢复河道的行洪和生态功能。同时,在河道两岸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既美化环境,又能净化水质。“以前村里的河道是个垃圾沟,经过治理,现在的河道已经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景色宜人,这条河成为了三元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除了河道绿化治理项目外,村里还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沿河健身步道等多个项目,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方努力下,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展开。曾经泥泞不堪的生产便道被宽敞平坦的硬化路取代,人们再也不用雨天一身泥,出行更加便捷;村民的庭院卫生整洁、外墙美观又保温,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也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补齐民生短板 打通惠民“最后一公里”

在走访过程中,三元村5组村民张荣华说:“郑书记,组上大部分村民家都通上了自来水,我们家里老人年龄大了,提水提不动,能不能也用上自来水?”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说,全村绝大部分村民已经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但5组十余户村民由于分散居住在山上,管道铺设成本较高且无法通过重力自流到达入户,日常饮用水还是井水。我决定从解决三元村5组群众的稳定饮水问题入手,经过多方协调,最终筹集到帮扶资金5万元用于饮水管网的铺设和引水入户。管网运到5组的那天,村民们都很开心。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4月29日,距离五一劳动节只有2天时间,5组十余户农户家正式通水了,干净的自来水通过管道流入到每家每户,也流进了村民的心里。入户的清泉成为5组村民最好的劳动节贺礼。后来我再次来到村民张荣华家,张荣华特意打开水龙头,用自来水烧水泡茶待我,喝起来真是格外甘甜。

在村民家查看自来水用水情况

向村民发放联系卡并讲解惠民政策

培育特色产业 巩固拓展帮扶成果

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三元村7个组600多户村民都以传统农业稻麦种植为主,没有特色农业,如何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实力成了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为有效解决三元村产业规模小、经营分散、管理粗放、机械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效益低等问题,村“两委”多次开会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政策宣传和创业扶持工作,帮助有意愿的返乡人员在家乡创办反季蔬菜和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提升技能,有的放矢,我们组织村干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前往周边区县示范村学习观摩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规划经验。回村后,针对考察情况,我与村“两委”讨论确定小麦种植项目,从制种开始就邀请农业农村部门专家现场指导,采用精细化管理精心打造了“大竹县小麦千亩高产示范片”种植基地,预计每年可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2万元。2025年夏收中,村集体将通过统筹土地、机械与人力,显著提升小麦收割效率与经济效益,尤其为留守群体提供保障,同时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未来将进一步依托规模化和技术升级,推动粮食生产与集体经济协同发展。

小麦大丰收

我的驻村经历算不上精彩,第一书记更不算什么“官”,遇到的事情大多都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在村民眼里,我所说的话、办的事情就是上级号召的事情。第一书记作为乡村振兴最前线,只要把群众的诉求解决了,工作就好开展,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它关乎村民的冷暖,只有把“小事”做好,群众才信任你,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好。乡村振兴是一场漫长的跋涉,“路虽远,行则将至”,我将用汗水浇灌希望,用担当和使命写就三元村乡村振兴的满意答卷。(郑文茗)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