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彭山区:发挥千年古堰智慧 为乡村振兴绘就丹青

发布时间:2025-07-24 17:18:0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好热哦!路边的草都蔫了,幸好有通济堰的水从渠沟流得进田头,不然庄稼要遭惨!”彭山区公义镇村民刘老汉如是说。在高温席卷下,虽然野草已是枝黄叶焦,但公义镇饮古之源,乘科技之风,让水稻尽显勃勃生机。

 据史料记载,西汉景帝时,蜀郡守文翁在岷江流域筑湔堰,得通济古堰,两千年来,堰水过处,麦穗两歧,沃野千里,满目盛景,作为灌区之一的彭山区公义镇,也因此有了肥沃的土壤根基。古蜀人乘势利导、因时制宜,将治水智慧凝成古堰,从此乡民“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如今,公义镇传承先人智慧,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将古堰新桥打造成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高地,不仅发挥了灌溉育人的哺乳作用,也发挥了文旅化人的教化作用,为公义乡村振兴落下一笔浓墨。

科技领航,旱土变沃乡。“冲上39℃!高温红色预警来了!”尽管连日高温,但该镇欣荣村高标准农田中仍稻禾亭亭;果怡农业种植棚葡藤茵茵。在彭山区各部门指导下,欣荣村建成了1100亩数智水稻示范基地,通过智能化育秧、数智水稻管理系统等技术,提高了农产效率,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示范,也带动了周边产业自发开展生产设备的智能化升级。有了科技补水、数智降温,公义镇农业产业“水足饭饱”、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即使连日烈阳,也变旱土为沃乡。

从古人躬耕朝出暮归、汗滴禾下,到今人栽种数联智控、禾下乘凉,变的是耕种技术,不变的是以粮为本的责任观念和中国人勤劳奋进的民族品质;变的是治理方式,不变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过境迁,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意志从未改变。如今的公义镇将承前启后,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站在稻田旁,立于藤架下,看水稻抽穗扬花,闻阵阵葡萄果香,绿波禾浪预示丰收在望,万吨葡萄带来眉开眼笑。近年来,公义镇深入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守牢耕地保护,筑牢发展根基,即便遭遇烈日干旱,仍然是一幅水清岸绿,美田弥望的丰收景象。(李泽雨 文科雨 邱毅)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