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笔者从四川金象赛瑞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与清华大学魏飞-张晨曦教授团队联合打造的全球首套千吨级绿氢中和二氧化碳生产全组份航煤“催化剂以及工艺验证”的中试装置,完成核心设备STA反应器吊装就位。这台80吨重的“心脏设备”精准落地,标志着破解航空业碳困局的中国技术向工业化验证迈出关键一步。
据介绍,航空业碳排放占全球总排放的2%~3%,传统航煤依赖石油的格局是绿色转型难点。而该团队研发的新技术,以绿氢和二氧化碳为原料,通过原创系列催化剂与创新工艺,直接合成符合航空标准的全组份煤油,实现“变废为宝”。
魏飞教授表示,该技术已突破三大核心瓶颈:高效催化剂解决二氧化碳活化难题,创新工艺实现“绿氢+二氧化碳”到液态航煤的一步转化,产品性能完全匹配航空燃料标准。十余年技术积累与产业化经验结合,让这项“减碳”变“无碳”的技术进入中试阶段,此次吊装的STA反应器是转化核心,安装精度直接影响反应效率。
吊装现场,350吨车吊与70吨吊车协同作业,80吨反应器精准落入基座。川金象总裁唐印介绍说,高难度作业背后是严苛管控,协同攻坚的结果。为确保“巨兽”的精准就位,团队提前2个月论证方案,审查设备资质与人员证书,安全技术交底覆盖16项关键事项,技术文件堆积半米高。“每一步都要确认,每厘米都要精准。”起重师傅介绍,离地30厘米时暂停检查,就位前进行“毫米级”微调。川金象董事长雷林全程注视,“沉默里是对团队专业的信任”。
吊装成功后,团队即刻复盘优化。设备就位意味着中试装置从图纸走向实体,为后续调试奠定基础。中试成功,该技术将为全球提供“绿电高价值利用+化石替代”方案——每吨航煤可消耗3.5吨二氧化碳,按全球年需求3.5亿吨计,年减碳可超12亿吨。
唐印表示,川金象已规划“三步走”:2026年完成千吨中试,2027年启动5-10万吨级示范,2030年前实现量产,各阶段所有装置设计和关键催化剂均由川金象自主完成,关键设备和材料均可国产化。当绿氢与二氧化碳合成的航煤冲上云霄,中国技术正书写全球低碳转型的新可能。(邱毅)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