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一间小房间里,一连串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哐哐哐”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那是刻刀与根木碰撞的旋律。在这个世界的喧嚣之外,朱绍森用他的双手,给每一块普通的木头,赋予了新的灵魂和故事。
1952年,朱绍森出生于四川省洪雅县一个普通家庭。年轻时,他做过建筑工人、驾驶员,也担任过供销商经理,还参与过核电站修建。2002年工作调动至广州,一次偶然路过根雕摊,摊主手中锯子、锉刀与砂纸的快速切换,一件栩栩如生的根雕作品初见雏形。这种将自然美的“奇”与人工美的“巧”完美结合起来、化腐朽为神奇的技艺深深吸引了朱绍森。正是在广州的这个夏天,奠定了朱绍森创作根雕艺术品的决心,也为他打开了另一个新天地。
三年后,朱绍森回到家乡,成为卫生院的救护车驾驶员。为补贴家用,他和老伴在医院旁开了家小卖部,销售医护用品和烟酒副食品等。
经营初期,老两口因缺乏经验陷入困境。狭小的空间既是生活起居之处,也是商铺,导致商品摆放杂乱,顾客难寻所需,客流量稀少,业绩低迷。
烟草客户经理李建红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老两口分享把握顾客需求、运用沟通技巧、维护客户关系等营销技巧。在商品陈列上,李建红手把手示范,根据商品特性和消费习惯调整布局,利用色彩搭配突出热门与新品,组合陈列关联商品,教导他们根据季节灵活调整陈列方式。在李建红的悉心指导和耐心帮助下,小店逐渐走上正轨,客流回升,老两口的脸上终于露出笑容。
烟草客户经理李建红指导商品陈列。陈希摄
解决了生计问题,朱绍森得以重拾根雕梦想,拜入资深师父门下。初学时,冰冷的锉刀总与他作对——刻刀下的纹路偏离构想,稍不留神木料便裂出伤痕。那些沾满木屑的挫败时光里,放弃的念头如潮水般涌来,可每当指尖抚过粗糙的树瘤,李建红那句“叔叔,不着急,慢慢来,一定会好起来的。”
在地下室的小工作室里,朱绍森潜心创作,上百件作品静静陈列,观音的慈悲、骏马的奔腾、美人鱼的温婉,都在朱绍森的刻刀下重获新生。而那尊羽翼舒展的老鹰,无疑是他心血的结晶。耗时数月雕琢的老鹰根雕,从勾勒鹰目到削刻翎羽,每一刀都饱含深情。最终在眉山根雕艺术节上获奖并被藏家收藏。
珍藏作品的地下室。陈希摄
获奖作品。陈希摄
朱绍森常与街坊分享创作心得,有人对作品感兴趣,他便慷慨相赠并说到:“木头逢了喜欢的人,才算有了魂儿!”
在得知发小老张摔伤,他用枣木熬了三个通宵雕刻拐杖。当老张拄着拐杖重新走在青石板路上时,送来的那副对联至今挂在堂屋:“巧手雕尽人间百态,匠心暖透邻里春秋”,正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创作作品。陈希摄
暮色中,朱绍森的小店灯光亮起。李建红用专业与关怀助力朱绍森解决生计难题,朱绍森则用刻刀赋予木头新生,将温暖传递给邻里。两种匠心,共同编织出一段充满温情与坚守的人生故事。(陈希)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