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在综治中心就能把跨省的事儿办妥,不用来回折腾,你们真是帮了大忙!”
握着新鲜出炉的调解文书,老人眼眶微红,声音里满是感激。这场跨越秦蜀两地的纠纷化解,得益于四川省渠县人民法院将司法服务融入基层治理、用“心”守护群众权益的生动实践。
一笔“沉睡”债务的继承难题
故事的主人公是杨某某及其已故配偶杜某。多年前,杜某在陕西平利县有一笔经平利县法院民事调解书确认的45000元债权,却因被执行人下落不明、无财产可供执行,陷入执行停滞。2023年,杜某因病离世,如何继承这笔“沉睡”债权并恢复执行,成了杨某某的心头事。
一条主动介入的司法绿色通道
当老人杨某某带着复杂心情来到县综治中心法院窗口寻求帮助时,立案庭庭长杨芳迅速响应。经过案情梳理发现:要让平利县法院恢复执行,需先明确该债权的继承归属。考虑到当事人可能因异地沟通、文书办理奔波受累,渠县法院决定开通“绿色通道”,主动对接、简化流程。
一场“零跑腿”的“云端”法庭
承办法官第一时间与杨某某之子杜某涛取得联系,释明法律规定与继承权利义务。为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渠县法院进一步运用融合法庭云上开庭功能,让远在广东上班的儿子杜某涛通过视频连线参与调解。同时,为免去当事人跨省调取和核验文书的周折,诉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积极与平利县法院联系,说明案件情况,协调文书传输与确认事宜。
一次咫尺千里的高效协作
经过两地法院高效联动和紧密配合,很快明确杨某某与杜某涛作为杜某第一顺位继承人,无其他继承人,杜某涛自愿放弃该债权继承份额,债权由杨某某一人继承,最终老人在短时间领取了法律文书,申请恢复执行。
从主动对接跨省法院调取文书,到运用融合法庭实现当事人“零跑腿”调解,渠县法院将司法服务窗口前移至综治中心,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这不仅是一次跨省纠纷的圆满化解,更是司法为民理念在基层治理中的生动诠释——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的,不仅是公平正义,更有穿透地域与流程的温暖与便捷。(杨芳 赵莉娜)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