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洪雅:一块手工月饼里的“守正创新” 用非遗技艺淬炼中秋味道

发布时间:2025-09-15 10:44:0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佳节将至,空气中弥漫着越来越浓的团圆气息与香甜味道。在洪雅县槽渔滩镇兴盛社区的洪雅县京果园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更是一派繁忙景象。

作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坝月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宋祥正带领着工人们用一双双巧手,将传承百年的老味道,揉捻进每一块即将出炉的月饼之中。在这个追求快速与新奇的时代,像宋祥这样坚守传统的月饼“匠人”们,不仅执着于“守正”,更在积极“创新”,努力让沉淀的“老味道”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古法新韵:炭火淬炼的非遗密码

9月10日,笔者怀着对传统美味的向往,踏上了寻味洪雅“罗坝月饼”之路。洪雅县槽渔滩镇兴盛社区是远近闻名的月饼村,在镇中一条并不起眼的街道进去就是京果园的厂房,一股浓郁的面香与芝麻、花椒的混合香气扑面而来,瞬间唤醒了嗅觉。

厂房门口的招牌上“京果园”三个字朴实无华,但门口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熠熠生辉。这个厂房的总经理宋祥,是一位看上去朴实而略带腼腆的中年汉子,据他介绍:“从我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以制作月饼、米花酥这些传统小食为生,父亲当年开的‘京果铺’,在罗坝场可是小有名气的,我从小在铺子里耳濡目染,看也看会了,这些制作的门道,就这么自然而然地掌握了。”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家学渊源,让“罗坝月饼”的技艺得以薪火不息。

2019年,“罗坝月饼制作技艺”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工艺价值,正式获批成为洪雅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这项技艺再次获批成为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这门传统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宋祥及其祖辈坚守的肯定。

区别于工业流水线月饼,罗坝手工月饼坚持“三揉三醒”古法:面团经三次捶打、三次静置发酵,形成特有的九层酥皮。“我们这罗坝月饼,在制作特色上属于‘苏式月饼’的范畴,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其实真没有,靠的就是‘手熟艺精’这四个字。”宋祥指着工人们的操作,诚恳地说道,“每一个步骤,从和面、起酥、制皮、包馅,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才能达到火候。”

而在双麻酥手工月饼的整个制作技艺中,最让外人感到“神秘”的环节,宋祥坦言,还是“拌馅”。“内馅的口味,不像现代工业生产那样有精确到克的配方,更多的是凭老师傅的经验和人为判断。其中的油脂、蔗糖、食盐、花椒面、芝麻粉等等原料,都是按照我们四川人喜爱的复合口味需求来合成的,所谓‘法无常法,方无常方’,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配方,更多的是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口味平衡的精准把握。”这种带有主观能动性和经验积累的调配方式,正是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也使得每一批次的月饼,都能带有一丝独特的“手作温度”。

乡愁记忆:一块月饼里的山河岁月

双麻酥月饼作为“罗坝月饼”的传统招牌和经典口味,固然深受老一辈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日新月异的消费市场面前,敢于尝试、思维活跃的宋祥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传统技艺若要在新时代焕发持久生命力,离不开与时俱进的创新。

“时代在变,人们的口味也在不断变化。我们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守着老祖宗的东西一成不变。”宋祥说道。这些年来,他敏锐地捕捉着市场口味的变化趋势和年轻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严格坚守传统核心技艺和“手熟艺精”精神的基础上,不断在口味研发上推陈出新,在包装上也开始迎合新的消费场景,让他的“月饼家族”成员日益丰富。

“在我们的素馅系列月饼里,双麻酥、洗沙、玫瑰这几种是经典中的经典,一直都很受欢迎。”宋祥介绍说,“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于是,他开始琢磨着在传统口味的基础上进行突破,经过反复试验和口味调试,他相继推出了藤椒鸡丝、麻辣牛肉、卤牛肉、云南火腿肉等十多种新颖独特的咸味肉馅月饼。

这些新口味月饼,既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迎合了现代人对风味多样性的追求,一经投向市场,便大受欢迎,常常出现供不应求、刚出炉就被抢购一空的景象。“新口味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去继续探索。”宋祥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一直以来,“罗坝月饼”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洪雅县本地以及周边的眉山市等区域,凭借的是口口相传的好口碑。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直播带货等新兴销售模式的兴起,宋祥看到了更广阔的市场前景。他不再满足于“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开始积极拥抱变化,学习利用新媒体工具拓展销路。

“现在是网络时代了,我们做传统手艺的,也要学会‘触网’。”宋祥笑着说。他不仅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开通了店铺账号,下一步,还将利用抖音电商平台将“罗坝月饼”推向全国市场。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洪雅人,通过网络看到了我们的月饼,纷纷下单购买。他们说,吃到这口家乡的味道,就想起了小时候,想起了家。”宋祥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在外的游子,成了我们‘罗坝月饼’最有力的推广者,他们的好评和推荐,又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外地顾客前来回购。”

月光经济: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

面对机械生产的冲击,宋祥作为第四代传承人也开发出“非遗体验课”。在每年柳江古镇的明月节上,游客可亲手制作“团圆饼”,饼面用食用植物颜料绘制柳江古镇风光。

谈及未来,宋祥眼中闪烁着光芒,他说:“我们京果园工厂将秉持‘传承家族工艺,品味地方特色’的企业理念,继续弘扬好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还要花更多的工夫去研究食品质量的稳定与提升,继续增加月饼的品种,提高产品的档次,让我们洪雅的‘罗坝月饼’,能够走上更多人的餐桌,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来自洪雅的非遗味道,感受到这份坚守与创新的匠心。”

一块小小的月饼,承载的不仅是中秋的团圆情愫,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与匠人精神。宋祥也是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坝月饼制作技艺”的守护者与创新者,正用他的双手和智慧,让这份“老味道”在新时代的浪潮中,沉下心来做品质,放开脚步谋发展,努力开出一朵绚丽夺目的“传承之花”“创新之花”。而这份坚守与创新,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生机与活力的生动写照。(邱毅)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