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

誓言与回响:我的法官之路初征

发布时间:2025-09-28 20:37:25 推广 来源:达州市达川区人民法院

每一次法槌敲响,都是法治信仰的铿锵落地。当“法律条文”化作“人间烟火”,新入额法官们在庄严的审判席上,完成从理论研习者到正义守护者的蜕变。本系列推文将带您走进青年法官们的“第一槌”故事,看他们如何以稚嫩却坚定的姿态,在复杂案件中抽丝剥茧;如何在当事人期待的目光里,扛起司法为民的责任。这些带着温度与思考的司法初体验,不仅记录着成长的印记,更映照出法治中国的未来之光。

去年,我有幸通过法官入额遴选考试,按照院里的工作安排,正式成为一名执行法官。站在实现司法裁判“最后一公里”的一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份职责的千钧重量——不仅是法律权威的捍卫者,更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守护人。每一起执行案件,都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兑现,也关乎司法公信力的树立。这份认识,始终鞭策着我严谨履职、不负使命。

狭路亮剑:以法为基,破“摆烂”僵局

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拒不履行四万余元的还款义务。我们多次联系未果,后根据线索通过“执行110”机制将其控制并带回法院。面对询问,他态度强硬,声称无履行能力,甚至扬言“摆烂不工作,法院也拿我没办法”。


我当即严肃告知其法律后果:拒不履行生效判决,且未按要求申报财产,已违反财产报告制度,法院可依法对其司法拘留十五日;若情节严重涉嫌犯罪,还将追究刑事责任。我特别指出,即便入狱仍须强制劳动,“摆烂”逃避履行根本不可行;同时,相关典型案例将在其户籍地和网络公开。在法律的强力震慑下,被执行人态度迅速转变,主动向亲友借款支付1万元,并就余款与申请人达成和解。

该案让我深刻认识到,执行工作必须刚柔并济。法律的刚性是底线,但适时的释法与警示,往往能唤醒当事人的规则意识,推动案件实质性化解。

温情化解:以民为本,纾困境之难

另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执行案,则让我体会到司法工作的人文关怀。被执行人驾驶电动三轮车致人受伤,被判赔偿五千余元。但调查发现,被执行人患病在身,月收入仅为百余元的城乡居民养老金;申请执行人离婚后独自抚养三名子女,还曾遭遇诈骗,生活极为困难。

该案在诉讼前经村委会多次调解无果,执行难度较大。我多次组织双方协商,并联合村干部共同沟通,最终促成被执行人亲属代付3000元,剩余款项以申请执行人采摘被执行人家中老香椿树的方式折抵。不料采摘过程中,双方因数量、范围再生争执,且申请人告知另有四千余元后续治疗费即将进入执行。

为彻底化解矛盾,我专程赴村委会核实被执行人家庭经济状况,确认其确属贫困后,主动引导申请人申请司法救助。目前救助金已经发放到申请执行人手中,其余款项申请执行人自愿放弃,案件已执行完毕。通过灵活执行+司法救助的双轨机制,既缓解了申请人的燃眉之急,也体现了司法对困难群体的特别关照。

新征程·新担当

法官入额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将以此为起点,坚定信念、锤炼能力、扎根一线,努力让每一份裁判文书都转化为群众手中实实在在的权益,为司法权威与法治社会建设贡献全部力量。

 

责任编辑:刘世彬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