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世梅,四川内江铁路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三十四载,躬耕教坛,初心如磐。她不仅是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更先后荣获“内江市优秀班主任”“内江市师德先进个人”“内江市优秀学科教师”等多项荣誉。然而在她心中,最闪亮的身份始终只有一个——学生的引路人。
晨光中的点灯人
每一天,当初晓微明,城市尚未苏醒,内江铁路中学教学楼里总有一盏灯率先亮起。
傅世梅老师的身影,已如剪影般静立在讲台前。开窗、擦拭、书写……她仔细在黑板上布置晨读任务,阳光渐次漫进窗棂,照亮那一行行清秀的字迹。
“愿孩子们推门进来,就像回到家一样。”傅老师常说。
三十四年,一万二千多个清晨,她始终如此。她说:“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
以心暖心,静待花开
2024年春,学生王某某转入她的班级。严重的焦虑与厌学使他沉默自我封闭,不与人言。
傅世梅没有贸然“纠正”,而是先伸出温柔而坚定的手——她走进他的家庭,了解他的世界。
当她发现这个孩子内心深藏着一片通过阅读构筑的宇宙时,她便常与他聊书。不谈成绩、不催作业,只说《草房子》中的坚韧、《城南旧事》里的纯真。她倚在窗边,与他共看天际流云,轻声交谈,如春风拂过河面。
她悄悄调整座次,让开朗的孩子成为他的同桌;她鼓励班干部主动邀他加入课间游戏;她为他建立个人成长档案,捕捉细微的情绪变化与进步轨迹。
她说:“教育是等待的艺术。有些花开得晚,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光,并成为光。”
唤醒自信,静水流深
傅老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孤星,但都可以璀璨。”
她察觉王某某逻辑清晰、善于思辨,便创造机会请他担任小组学习的“小导师”,为同学讲解难题。在他第一次完整表达解题思路时,全班静默片刻,继而爆发热烈掌声。
她发现他不爱运动,就请来班中篮球健将,设计“游戏式投篮”,让他从场边走到场上,从低头躲避到放声大笑。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一节语文课上。
当傅老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时,王某某——这个曾经连目光都躲避的孩子——竟第一次举手回答。
他声音不响,却字字清晰。
傅老师没有打断,没有催促,只用目光温柔护送。
当他话音落下,她带头鼓掌。那一刻,如破茧成蝶。
厚植信念,终成栋梁
从此,他逐渐敢于发声、敢于质疑,甚至主动竞选班长,高票当选。
如今的他,阳光、自信、负责,不仅是班级的骨干,更是许多同学倾诉与信赖的对象。
傅世梅的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
她坚持“一生一策”,为每一个孩子定制成长方案;
她推行“班级即家”,打造信任、包容、共进的集体文化;
她实践“教育无界”,电话家访、周末沟通从不间断;
她深耕教学,多次在市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却始终认为“最高的荣誉,是学生的成长”。
三十四载守望,一生秉烛铸魂
暮色渐合,教学楼重归宁静。
傅世梅批完最后一本作业,关窗、熄灯、轻轻合上门。
长廊尽头她的身影渐行渐远,而那盏灯,仿佛仍亮着——
她常说:“我不是蜡烛,不必成灰才能照亮孩子。我愿做一束持续的光,安静、温暖、恒久,陪他们走一段路。”
三十四年,她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见证无数迷茫、困顿、退缩的心灵,重新相信希望、爱与可能。而她始终如一,守望如初。
傅世梅,这位讲台之上的点灯人,用一生诠释:师者如光,虽微致远。
教育,原来就是一颗心温暖另一颗心,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吴鹏)
责任编辑:刘世彬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