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心中(左一)在接受《中国报道》采访中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报道)为更透彻了解董塘移民农场所走过的那段岁月片段,本月16日《中国报道》再一次走进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董塘镇移民农场“心中酒坊”,与米酒坊主赖心中交谈。
赖心中说:“在七十年代,董塘移民农场的繁华度在整个仁化县算是相当靠前的。那时我们的日子让很多人羡慕。文革时代,很多知青下放到了我们农场,新鲜血液的注入让农场更加的生机勃勃。同时,技术人员很多,设备也很多。我们那时有两台手扶拖拉机,还有马车,碾米机,豆豉厂,林场,畜牧场。为什么叫畜牧场?就因为我们当时的畜牧场里鸡、鸭、鱼、鹅、猪、牛、羊等反正该有的动物都齐了。我们还有民兵部,有饭堂。那时很多人愿意来我们农场,因为我们场部饭堂的饭菜很丰富。可以说,我们农场比当时的董塘镇还繁荣富有。八十年代,恢复高考,知青回城,外来人都走了,我们农场还被凡口矿看上了,凡口矿想收购我们,因为我们的畜牧场可以供应他们后勤,只是某些原因并没有收购成功。”
赖心中继续说:“我们农场七八十年代吃国家粮,是让人眼馋的铁饭碗。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开放后,农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农场的特殊环境,让我们身处的地位有些尴尬了。作为董塘镇一个企业的农场,在时代的发展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农场昔日引以为荣的经济地位也一下子就落了下来。现在的农场场部还存在,只是没有了经营权,靠出租一些鱼塘、土地、山林等收租自负盈亏。虽然,经济上的繁荣优势我们失去了。但农场人尊儒重教的传统思想没有变,我们一百多户人家的子女读书都很努力,成绩一般也不错,每年高考中我们农场子女上重本线的还是占了相当不错的比例。同时,我们农场还是出了蛮多人才。如:现任仁化县人大主任廖志常,韶关市总工会常务副主席肖伟旗等。我们农场子女出去打工,做生意,也大都安稳顺利。一直以来,团结拼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发展创新的移民精神我们农场人都在坚守着。”
102岁的赖锦荣老爷子与他的孙女
从“心中酒坊”出来,赖心中还带着我们去了一位102岁移民老爷子的家里,虽然老爷子102岁了,但是他思维清晰,耳不聋,眼不花,腿脚还很利索,没有任何病症。堪称长寿的代表之一。
这个上了百岁的老爷子,他不但要自我解决每天的饮食起居,还用他学到的竹篾编织手艺,做成竹篾鸡笼,拿到董塘街上去卖,以此帮补家用。用赖锦荣的话来说,他这竹篾活,足足养活了三代人。更为神奇的是,他一年到头,连感冒发烧的小病也对他绕道而走。他心态非常好,即便承受老伴离开多年的孤单生活,他依然以开朗的姿态笑看人生。从他身上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坚韧性格,不正是我们今天所要寻找的移民品德精神么?但愿他的晚年生活更健康、更精彩……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