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星光”闪耀在美丽富裕的南湖村

发布时间:2019-04-25 17:55:5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图为星光村美丽风光全景图(龙全明摄)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通讯员:谭毓红 报道)4月24日下午,为了更加深层次地挖掘移民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报道》和韶市关仁化县董塘镇南湖村委妇女主任谭毓红一起,又一次走进南湖村委会星光村进行采访。

据悉,星光村坐落于董塘至仁化县城的岩溶盆地、地形平坦。距离董塘镇政府约3公里,与董塘镇高莲村、长坝岭村、坪岗村等自然村相邻。星光村最早不叫星光村,而是由“新光队”“红光队”合二为一而改名为星光村。星光村交通便利,省道S246线、乡道高莲村至星光线经过本村,1996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

谭毓红说,该村组始建于1963年,因赖氏、刘氏、肖氏由国家统筹安置从凡口铅锌矿迁入牛牯石,后从牛牯石迁移至广东河源,1973年从河源返回董塘公社后再次回到牛牯石,这就是星光村所走过的一段历史。

据了解,星光村主要姓氏有赖氏、刘氏、肖氏。第一大姓为赖氏,第二大姓肖氏,第三大姓刘氏,三者皆为1959年从广东河源迁移至广东凡口铅锌矿,1963年从凡口铝锌矿迁移至本地,后从本地迁移至广东河源,1973年从河源迁移至本地。这种更迭,就算后人常说的“倒流”事件。

在星光村,我们见到了原任董塘镇星光管理区党支部书记赖观富,他说,新丰江移民即水库淹没安置移民,亦称为工程建设移民,是指1958年筹建新丰江水电站时,在距广东省河源市仅6公里的新丰江下游的亚婆山峡谷修筑拦河大坝蓄水而形成的水库(又称“万绿湖”),淹没库区,搬迁安置移民。由于移民安置不当和移民方案多次改变,移民移出后,先后出现过几次反复“倒流”风波。

1958年,广东省撤销惠阳专区,河源县划归韶关专区管辖。为争劳动力,将迁往惠阳已经安置定点建房和在迁移途中的移民拉回河源。但有一部分安置到韶关的凡口铅锌矿和曲仁矿务局,乳源天井山林场也有一部分,他们南湖区星光村的移民就是其中之一。

据赖观富老书记回忆:1959年,他们南湖区大概有4600人迁移到凡口铅锌矿,在迁徙动员会上,本来是说好60年不变的,但不到三年,凡口铅锌矿就以移民职工超负荷为由,提出成立凡口公社,让移民回到公社耕田务农。上面也以贯彻中央工业“八字方针”由矿工转为当地农村安置的政策要求,认可了凡口铅锌矿提出的“工转农”方案。于是,凡口公社成立。

图由左起,依次分别为谭毓红、赖招兰、刘锦银、赖官富

和大部分移民思想相同,年轻的赖观富也不愿意做回农民,他与移民到凡口铅锌矿的1000多南湖人跑回了河源 。赖观富说,移民返回河源的很大一部分原因也跟留恋故土有关系;凡口公社1963年才成立,但1960年到1963年这个时间段就不少人跑回了河源 ;有些报道说移民凡口铅锌矿的“倒流”真因是成立凡口公社引发的,这有些背离了客观现实。

返回河源的赖观富就在南湖水库边搭起一个茅草屋,靠上山砍柴卖来维持生计。后来,和几十个河源的同村人搞了一个石灰窑,以烧石灰为主来解决生活问题。

生于1955年的赖招兰那时不足九岁,她目睹了住在茅草屋的艰辛日子。所谓茅草屋,就是砍些树枝插在地上,屋顶盖上茅草,四周用稀泥沾在树枝上,只要能起到挡风雨作用,就算是倒流回南湖的简陋栖身之所了。她的父亲就撑起竹排在水库以撒网打鱼为生,不管风里雨里,从没间断过。但即使再勤劳,他们一家人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

今年57岁的肖可才告诉我们,1965年,他跟着家人又从河源老家返回了凡口公社。那时,他们一家住在“老凡口”,肖可才就在“小贵地”读书,不到一年就转到“大贵地”读书了。所以,对于移民和“倒流”纠葛,他只有模糊印象。

72岁的肖添财则对那段历史记忆犹新,他说,从1959年移民到凡口铅锌矿,当工人的凳子还没捂热,就又要回到新成立的凡口公社做农民,心里确实有点不甘愿,不然的话,也不会跑回河源老家。以为跑回河源,日子会好过些,可没想到日子过得更苦,无奈之举,只好又倒回凡口公社。肖添财是1968年返回凡口公社,由于大字不识一个,被公社安排在农场开煤窑,后又到砖厂打砖,1969年成立星光队时,他就正式开始种水稻的日子,做了一辈子农民,亲眼见证了星光村所走过的历程:1963年通电,1990年通自来水, 1998年通电话,2006 年通网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许多村民都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每当想起那段移民片段,和现在的生活对比。上了年纪的肖添财难免不发出一点感慨,赞扬共产党是一个真正为老百姓谋幸福的最伟大的党。肖添财更加期望政府加大对该村的政策支持力度,立足该村实际,探索适合该村和谐发展的道路,改善道路设施,建设村民活动中心,充分利用该村特色的人文历史以及自然资源,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健康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离开星光村,我们又来到南湖村委会的东升村,谭毓红说,她要和南湖村委会的干部肖国新一齐为获得2018年南湖村“最美家庭”的肖伯克家颁发荣誉匾牌。何为“最美家庭”?就是参加评选的家庭必须是“思想进步积极进取,爱国奉献守法护法,遵德守礼家风文明,平等和谐尊老爱幼,敬业诚信乐于奉献,勤奋劳动发家致富”;在“家风正、家教好、家庭美”上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能得到社会各界认可的一个。首次评选,全村共有19户家庭获得了2018年南湖村“最美家庭”殊荣。

南湖村干部谭毓红(右一)和肖国新(左一)为获得2018年南湖村“最美家庭”的肖伯克家颁发荣誉匾牌。

经过几十年拼搏,现在的南湖村摆脱了过去贫困落后的状况,走上了富裕道路。全村移民都建起了小洋楼,村内的每个建房点都通了公路,己经100%实现了道路硬底化。

南湖村成为董塘镇小有名气的富裕村,以及仁化县引人注目的先进村。在当地党政的领导和水库移民办事机构的帮助下,经过水库移民的艰苦奋斗,努力进取,生产、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除个别安置点外,大部分水库移民都达到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个别移民还成为了当地县、镇的致富带头人。

责任编辑:黄磊刚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