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红梅新村的“倒流”记忆

发布时间:2019-05-09 08:27:3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报道)5月6日上午,约好了仁化县董塘镇副镇长肖文荣,一起到该县董塘镇岩头村委会的红梅村组采访移民文化。这天,刚好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天虽然下雨,但它阻止不住我们带着初夏激情的心,带着深层次挖掘移民文化的精神内涵,我们依约来到了大丹霞山麓下的移民新村——红梅村。关于红梅村的来历,移民该村的赖斗汝说,当时村口有一颗很古老的梅树,故以梅树命名为红梅村。寓意居住这里的移民如红梅花开,激情似火,也象征着移民的生活红红火火,平安吉祥。

陪同采访的仁化县董塘镇岩头村委会妇女主任陈梅秀告诉《中国报道》,红梅村是典型的移民村,缘起新丰江水库建设移民安置而来的一个村组,现居住在红梅村组的移民有52户,人口有200多人,以肖姓、赖姓居多。村民秉承了移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但大部分人家均以住上了漂亮整洁的新楼房,生活也过得舒心惬意。陈梅秀还说,她虽不是移民,但她的丈夫是地地道道的新丰江水库的移民后代,她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勤俭持家、勤劳友爱、积极向上的东西,用在工作和生活上,成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她说置身在这有坚强骨感和包容的移民新村,她感到格外亲切温暖。

由左至右:红梅新村移民肖月统、罗秋英、赖斗汝与董塘岩头村委会妇女主任陈梅秀在一起

听说我们来红梅村是要了解一段尘封多年的新丰江水库移民片段,生于1943年的肖月统老人打开了话匣子。面对上了年岁的老人,从他眼角爬出的皱纹和光秃头上零散开的稀薄白发,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岁月刻下的沧桑,还有一种不屈向上的精神,在不经意间的碰撞下,令一种情感的火苗焚烧开那些有如尘封生锈的记忆。我们不妨将时间倒回60年前的河源县南湖区,顺着时间老人的足迹,去聆听移民迁徙的点滴故事。那时的肖月统正值青春年少,他以幻想又迷惘的目光开始了他的移民征途……

时间是一个公正的判官,它向我们翻开了1959年5月的那个季节,并以熟悉的记忆描述了一位青年的移民风尘。和所有南湖区移民相同,年纪只有16岁之多的肖月统跟着父辈从南湖老家坐上开往东莞石龙的货车,人与老家一齐带来的生活用具挤在一部车上,任凭风吹雨打,他们总算到达了石龙。短暂歇息后,肖月统他们又从东莞石龙坐上货运火车到达韶关市,在一个叫河边厂的地方,凡口铅锌矿派来迎接移民的火车也早已在那等着他们的到来。

坐上了开往凡口铅锌矿的货车,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一路颠簸,大概在晚上九点多钟,司机告诉车上的人,说到达后了目的地。当时天一片漆黑,有人问这是什么地方?司机说是石塘人民公社的历林区。肖月统他们当晚就住了下来。话说回来,肖月统他们住的房子是青砖屋,据说是有钱人造的,后被打土豪分给了贫下中农,针对移民潮涌来现象,上面就要求村民把房子腾出来应急。

住在陌生的历林区,但却要步行到6公里外,设在董塘公社的粮所领回按人口定量派发的糙米,大人每月限量二十斤口粮,小孩折半。一家人靠着这丁点口粮,正在长身体的肖月统饿得心里直打鼓,他很纳闷:在河源老家没吃上一餐饱饭,怎么来到做工人的地方,一样吃不饱饭?处在肖月统当时的心境,他不可能知道表面如火如荼的人民公社化的背后,此时,各地人民公社的“大饭堂”已经开始危机四伏,解散也只是迟早一天的事了。

肖月统就在无所事事的一个月中;就在半饱半饥中迷糊而过。有一天,上面来人通知,要肖月统他们“搬家”到凡口铅锌矿附近搭茅房居住。告别石塘公社,接下来的首要任务就是割茅草搭茅房。很快,肖月统父亲仅用了三天时间(包括割茅草时间)把一间十多平米的茅草屋搭好了,一家人就挤在狭小的茅草屋里开始度日。

简陋住房有了,肖月统父母亲和所有迁移到凡口铅锌矿的移民一样,分在凡口铅锌矿上班了。但这“工人梦”到底有多久?按照当时的宣传鼓动是六十年不变,既有如此保证的硬朗话,移民们没有理由去质疑它的生命力会有多久,年幼的肖月统更不会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

大人上班,和肖月统一个年龄段的人就在“贵地高小学校”念书,但他们根本无心上学原因是处在饥饿线上的肚子整天在闹革命,但又没办法解决,他们就到山上挖土茯苓,到河滩上抓小鱼小虾充饥。挨到了1961年初,凡口铅锌矿分给了肖月统家里一间泥砖屋,再不用窝在憋屈的茅草房里了,只有身在独特环境下的人才明白什么是欣喜若狂,肖月统当时的心情就是如此。

1963年7月,凡口铅锌矿已无法再承受移民人浮于事的状况负担,处于这种尴尬局面之时,上面要求移民就地转为农民并成立了凡口公社。如此一来,肖月统的父母亲从工人老大哥身份一下跌落为底层的农民,这突如其来的变化,他们难于接受不可更改的事实。于是,他们选择了抵触加逃避的路子,和同村“志同道合”的移民跑回了河源县,并在曾田公社安营扎寨。肖月统也跟着父母亲倒回了河源耕田。

难以置信的是,当水稻即将灌浆之时,山里的野猪就成群结队到来大开杀戒,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就这样被野猪毁于一旦。头一年的耕耘成了泡影,肖月统和他的家人也只能挨饿了。同样,跑回河源县曾田公社的赖斗汝一家人,也无可避免地遭受着饥肠辘辘的折磨。所幸的是,种在山坡地的红薯还有所收成,才不至于断粮挨饿。赖斗汝一家人,一日三餐的主食除了红薯还是红薯,偶尔也会有点米汤和红薯合在一起,但要吃上米饭,只有大年初一才有一顿半饱的米饭;这饥饿的岁月,让赖斗汝的脑海无时不在激发与饥饿搏斗的勇气,不勾起对粮食的美好回忆。

在河源县曾田公社的十年时间里,肖月统、赖斗汝他们所寄予的希望都被肆无忌惮的野猪践踏灭掉了。倒回河源,并没有解决温饱,那就再一次倒回韶关吧。

1973年,肖月统倒回了十年前居住的“五四”大队,但早已时过境迁,他的这一次的倒回是从河源倒回董塘公社,而不是他们离开凡口铅锌矿时刚刚成立的凡口公社,因为凡口公社早已撤销并入了董塘公社。

往事如烟,十多年的奔波跌宕,更历练了肖月统不服输的毅力,他对自己说,既然选择回流董塘公社,即便横在面前是波涛汹涌的大河,他也要拼着命去勇闯横渡。有着这种信念的支撑,他在后来的日子兑现了自己对生活的承诺……

面对1000多人的“回流潮”,该如何给予他们生产生活上的妥善安置,就自然摆在了董塘公社党政领导的面前。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决策,大部分移民除留在五四、星光队外,剩余20多户移民决定安置在董塘公社岩头乡的红梅村。初始,大多移民有抵触情绪,认为生产条件艰苦,不适合移民的生产生存条件。但随着肖月统等几户人家的带头落户,移民才逐渐接受了无奈的事实。1950年出生的罗秋英说,她是在河源县的曾田公社结婚后随丈夫回到董塘的,公社给了他们家安置费,说是按照1963年的安置政策,按人口每人一次性补助300元,但拿不足,队里还要从300元中扣出25元用作队里的公益事业之用。

董塘公社按照党委会制定的移民回流安置方案,从该公社的岩头、河富队划出了150亩水田、200亩山地给新成立的红梅移民新村。至此,肖月统、赖斗汝、罗秋英他们真正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轨迹,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日子。

离开红梅新村,我仿佛看见那棵抗拒严寒的百年腊梅,它以勇往直前的精神影响着一代新丰江水库移民;它如火灿烂的花朵不正是红梅新村燃烧的激情么?不只是我们要寻找的一种新时代移民的可贵品质么?回眸红梅新村,60年的沧海桑田,让我们体会到移民的艰辛与拼搏,在这爱与痛的狭缝里,给以我们回味无穷的永远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的伟大精神,这就是一颗红梅古树的人生态度。

责任编辑:孔梓青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