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廖志常:把移民无形文化做到有形文化

发布时间:2019-05-24 16:12:2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温飞宇 范芯 报道)5月20日上午,中国报道《社会纵横》栏目就河源新丰江水库移民仁化县的难忘岁月以及如何打造丰富内涵的移民文化专程采访了仁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廖志常。据悉,生于1962年的廖志常是新丰江水库移民仁化县的优秀子弟之一,是二代移民,因他的父母1959年从河源移民到凡口铅锌矿算起,到现在已整整跨越了六十年时空。

仁化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廖志常(左一)在办公室接受中国报道《社会纵横》栏目采访,(右一)为仁化县董塘镇副镇长肖文荣。摄影:温飞宇

六十年风雨兼程,河源老家那一缕淡淡乡愁无时不召唤着一颗游子归来的心,无时不令身在他乡的一代移民人魂牵梦绕……对于父辈那一段移民历史,不管是饱经风霜的人生历练还是不折不饶支撑起来的跌宕情怀,都给以了廖志常内心世界无法舍弃的岁月回忆。他说,父母那辈的移民生活,有许多珍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挖掘,让它成为一种“软实力”文化来服务于如火如荼的仁化县旅游市场,也让新丰江水库移民那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得以传承发扬,这就是仁化县为何要重塑打造移民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如何实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精神体现。廖志常说,河源父辈们的移民故事是在岁月长河提炼出来的宝贵财富;是厚重耐读的一部迁徙文化历史,我们完全有必要将它拓展丰富,使之成为仁化县的不可多得一种文化品牌,起到对后人受教育与激励的效果。

和大部分移民仁化县的父老乡亲一样,廖志常的父母亲也先后经历了从工人到农民,再到仁化县董塘移民农场的一段自强不息的难忘生活。他坦言,因为自己1962年才在凡口铅锌矿出生,对河源老家没有多深的印象。至今,他也就回了三次河源,但是乡愁、乡音,乡情就是人生命里不变的基因,是种不可剔除的存在,也是文化的一种无形而有形。

中国报道《社会纵横》:廖主任,仁化县打造移民文化,最先是谁提出来的?

廖志常:打造移民文化,最早是仁化县委书记林国华同志提出来的。为此,仁化县专门成立了一个负责移民文化的机构,由仁化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邓红红任组长,副县长梁钰清、包伟红为副组长。仁化县移民人口多,当年为了支持新丰江国家水电站的建设事业,河源南湖区移民舍小家为大家,来到仁化艰苦创业重建新家园,为仁化县的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公民都应该为国家建设做贡献,要拥有国家观念,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拥有时代情怀,大局意识,大国情怀,才能有大的发展。’仁化县的发展也需要移民支持,需要移民当时及现在的移民精神。我们用心把移民思想和精神记载下来,继承发展下去。同时,发扬移民精神,以小见大地突显我们的大国精神,时代情怀,从而共同努力,来挖掘打造仁化县移民文化精神品牌,使之形成良好的氛围加以传承。所以,县委书记林国华同志提出挖掘移民文化、重视移民文化、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了提高大局意识,国家意识。

中国报道《社会纵横》:廖主任,你最早看到移民文化方案时有啥想法?

廖志常:我自幼养成的性格,不说假话,只做实事。第一次看到移民文化方案时,我否定掉了最初的那个方案。然后,花一个小时理清了移民文化方案的新方向,然后,直接到移民村实地调研移民文化,我下去调研从不提前打招呼,这样更容易发现问题,更能直接地看到实质性的东西。调研后的移民文化方案出来后,移民村的负责人对我说,一下子就感觉有很多工作要干了。我对他们说,打造移民文化,不但有很多工作要落实去完成,且还要加紧干。我从政 21年,从不做面上工程,一直努力改变面子工程做法,多做实事,老百姓关心的事。做移民文化也是,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才能明白把握重点工作在哪?干什么?其次,制定合理的时间表。最后,就是努力按时间完成各种工作的进度,千方百计挖掘移民文化,用心,用情打造移民文化,把移民文化做好。

中国报道《社会纵横》:廖主任,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打造移民文化?

廖志常:移民文化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里面有历史元素,乡音乡情乡愁元素,建筑风格,民风民俗,歌唱舞蹈,内容很丰富,打造移民文化,其实,就是提升仁化县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是由各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元素的文化组合成的。一个县的文化同样是多元的,在仁化县的文化“软实力”里面,移民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文化不是无形的,文化是有形的具象的存在。所以,文化建设很重要,把文化上升到精神层面,提高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四个自信”里面,就有文化自信。

中国报道《社会纵横》:廖主任,文化自信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廖志常: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位一体”基础上加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这生态文明建设里面也有文化的体现,足以说明文化这种“软实力”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因为,文化是本,是灵魂栖息的根脉所在。而我们是一个“崇根尚本”的国家,我们的科技发展也离不开文化,我们国家的独特文化赋予了我们的科技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同时,也让我们的科技更有民族特色,像我们的民族企业“华为”,就是在我们独特的民族文化涵养下壮大起来的科技企业。文化中也有着极特殊的战略眼光,会让人看得更远,视界更宽,创新能力更强。文化,不狭隘。文化,是拓展而开阔的。文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老围屋的美,食物的美,衣着的美,生产、生活器具的美等,所有的“美”里都带着不同地域与民族的文化存在。所以,文化的影响力在我们的不经意里一直存在着。文化的美,是社会发展的软动力,也是国家由内而外的美好形象。

采访廖志常主任的过程中,廖志常主任一直强调,不该为的不为,该为的一定要为,且利用有限的资源,去做更多该为的事。做移民文化亦是,要用敏锐的眼光,缜密的思维,把移民文化打造成有趣的,多元化的文化,把移民文化从无形的东西做到有形的东西。廖志常还对县委宣传部、董塘镇政府负责挖掘整理的《悠悠南湖情》一书给以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但也对书中的一些结构章节提出了建设性的修改建议,并要求设计、布展方以《悠悠南湖情》一书中的内容去设计、布展。原仁化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朱保森,仁化县董塘镇副镇长肖文荣全程陪同了采访。

责任编辑:孔梓青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