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磊刚 报道)5月24日,第二届全国骆秉章学术研讨会在广州花都开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曾应枫、湖南省湘潭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歌劲、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超平等专家出席会议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会副会长曾应枫发言表示,非遗学与正在创建中的骆秉章学术研究都属于同一地方学,可以为广府文化研究的建构提供启发和经验。骆学和非遗学一样,其实也是传承之学,感受之学、记忆之学。各个门类行业的人背景不同,习惯、记忆,使用和语言也不同,他们长期以身体为亲历,对此最有感受和发言权。他们首先把映入眼睛的资料作为第一步,把听得见的语言资料作为第二步,把微妙的感受和理解作为第三步,从这亲历和感受中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普遍意义的阐释更会通俗易懂。因此,骆学和非遗学研究的将来,不仅寄希望于文化专业机构的学人,还要看我们能否培植一群身体力行地关注与研究本土文化的文化工作者,协助他们在民间文化的活动中获得应有的话语权。
湖南省湘潭地方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何歌劲肯定了骆秉章研究会的研究成果。他表示,骆秉章研究会运行有序,民间、骆氏家族与政府部门协同得体,成果卓著,值得赞扬与学习。此外,历史名人研究由其家乡的文化研究社团进行组织,并得到当地各级政府的支持,这是最近一二十年来涌现的文化现象,并被证明是有助于当地文化、旅游、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或举措。对历史名人家世、社会关系与生平的熟悉莫过于其家乡了。因此由家乡来主导其研究有着巨大优势,可以改变历史人物与历史研究由高校与科研单位进行的单一形式,不仅大大加快研究进程,更会使许多还排不上号的人物能纳入到研究范围。
知名作家、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超平介绍,经过多年的研究,“曾学”和“湘学”事实上已经存在。“骆学|”显然也是一个值得构建的新学科,也能够纳入湘学的范畴,毕竟湖南人还是普遍接受骆秉章的。要构建骆学,就要加强研究,而文献整理是下一步的重点,宜做一规划,稳步实施。材料是研究的关键,骆秉章的奏稿、书信年谱还需要努力收集、整理与利用。此外,对骆秉章的施政观、廉政观、人才观的研究仍旧有待深入,尤其他对一大批湖南人才的识拔总体而言是很成功的,影响深远,有鲜明的骆氏风格,也必定还有很多细节可寻。总之,理解、包容可能是我们始终需要遵循的研究态度,对骆秉章是如此,对其他历史人物也会如此。
此外,研讨会上,岳麓书社资深古籍编辑刘文、左宗棠研究会副会长钟陆文、郭嵩焘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陈文革、骆秉章研究会副会长骆耀祖和湘潭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硕士研究生谭宇桑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