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磊刚 报道 通讯员:廖培金)2019年6月19日,广州市6个救助管理站同时举办以“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接触救助服务,向社会广泛宣传救助法规政策,展示广州救助工作成效,接受社会监督,积极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救助管理工作、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良好氛围。
救助开放日——让公众更了解流浪乞讨救助
“这里是咨询接待区,主要为求助人员和有需要的群众提供咨询、接待、查询、询问核实、认领等服务,也是求助人员进入救助站的第一步。”
这是市救助站区分站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为主题的公众开放日活动现场。前来参加开放日活动有人大代表、机关团体代表、社区居民、社工志愿者和新闻媒体记者80余人。活动现场展示了救助宣传展板、救助公益宣传短片、动漫视频,参观人员先后走访了接待区、生活区、反家庭暴力庇护室、教育室、观察室等功能区,近距离与临时求助的受助人员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政府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人员可以到救助站寻求救助等兜底救助政策,深入体现到救助站提供的临时食宿、联系亲友、寻亲甄别、护送返乡等规范、细致、优质服务。
据了解,广州市救助管理站、花都区救助管理站、从化区救助管理站还分别在广州火车站、广州北站广场、从化区河滨公园等地开展业务宣传、政策解答等救助宣传工作,使“开放日”活动走出机构,走进市民,向更多的群众介绍寻亲工作,引导支援参与,传递社会温暖,形成全社会关心关爱流浪乞讨人员的氛围。
科技寻亲,让受助人员温暖回家
近年来,为了助力滞留受助人员早日返回家乡,回归家庭,与家人团聚,广州市救助管理机构通过完善救助寻亲政策,健全寻亲服务体系,强化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等多种方式开展全市专项寻亲行动,采取“集中办公、分区包干”的方式,定人、定点、定时间、定标准,划片分工,包干负责。通过全国人口信息库、报刊、电话等传统手段,与DNA比对、指纹比对、人脸识别等技术,以及今日头条、抖音等互联网+技术相融相合,受助人员身份核查和甄别技术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仅2019年上半年通过科技手段协助滞留人员核实到家庭信息的就达到300余人。
市区分站积极搭建社会化寻亲平台,与鼎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尚丙辉工作室、启智服务队等社会机构组织保持紧密联系,定期联合开展心理辅导、文娱活动以及街面送清凉、送温暖活动,政府牵头、社会参与、联动互补型救助模式已初步显现。
据了解,今年“开放日”,为进一步深化专项寻亲活动,加强合作交流,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与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共同打造了“智慧寻亲”平台,签订建立信息查询比对反馈机制协议,同时为助力寻亲作出突出贡献的的公安机关、社会组织、爱心协会予以表扬,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扩大社会参与,强化救助合力。
寻亲个案:
流浪三十年,多渠道努力助寻亲
近日,流动救助服务队护送一名70岁的老人张某到市救助站,没有身份证,也没有亲属。
为尽早核实身份信息,救助站工作人员将其信息推送到“今日头条”和“全国救助寻亲网”,通过驻站警务室进行户籍核查,同时安排业务骨干多与老人沟通,让老人敞开心扉,回忆往事。原来老人离家已有31年,只记得家在南某镇,有一个儿子,在儿子十岁左右和妻子离婚后就没有再联系了。
了解情况后,救助站工作人员开始根据其提供的线索着手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但由于老人情况比较特殊,已有三十多年流浪在外不在家乡,联络核实过程十分困难。幸好努力有所回报,经过救助站工作人员不懈地努力,当地民政部门终于核实到老人的身份信息,提供到其身份证号码以及户籍地社区信息,联系到其亲属,并通过照片得到亲属及前妻确认其身份。
老人的儿子、侄女及侄女婿一行三人驱车从重庆出发赶来广州。经过二十多小时连夜赶路,31年未见的父子终于在市救助站咨询接待大厅重逢、相认。
离开救助站的时候,老人表示,“没有救助站,我估计死在外面也没人知道,更不敢奢想还能回家与家人重新团聚,非常感谢救助站!”
六旬老人的回家路
受助人员自称邓某,男,62岁,在天河区翠湖山庄附近流浪被临时救助,由于其表达不清,逻辑混乱,反复述说湖北、湖南地址,也曾提及四川、广东、香港地址。口音混杂,言语混乱,无法提供明确的地址和亲属信息。
根据受助人员提供的信息,工作人员多次与湖南、湖北当地相关政府部门联系核实,均查无此人。工作人员通过今日头条、报纸媒体等刊登寻亲启示,联系公安协助进行DNA比对、人像识别,联系志愿者团体实地走访查询,仍然无法核实其身份。
针对邓某表达不清的情况,工作人员联系了志愿者团体协助再次辨认其口音。同时,分别找到了来自湖南、湖北、四川的工作人员与邓某反复进行交流。综合上述询问辨认结果,结合邓某刚提供的地址信息和地图位置信息综合研判,最后确定邓某可能是四川人。工作人员立即更新“今日头条”的“寻亲信息”,增加了推送四川,并联系了四川不同地方的同事协助询问。通过整理筛选、综合分析,终于得出原资阳市的一个村高度符合邓某的叙述。
经逐级与当地政府部门联系沟通,最终核实邓某身份信息,并获得其家属的联系方式。随后安排邓某与亲属视频通话。与亲属视频通话中,邓某有了明显的改变,甚至有点“喜于言表”,返乡意愿明显提高,但在日后的照料上存在现实困难。
对此,工作人员与站内社工分别在政策介绍和情感支撑两方面给予家属支持和鼓励,告知家属可以通过当地户籍政府具体办理低保等政策支持,协助家属减轻现实负担和心理压力,并希望救助站可以护送邓某返乡。2019年5月6日上午在救助站护送下邓某成功返乡。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