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离不开财政制度现代化。财政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月21日,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中央党校报刊社副社长胡敏,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政治文化室主任、研究员周庆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青连斌,北京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郇庆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秉龙、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杂志社《国家治理周刊》副总编辑陶建群等专家学者一行先后走访了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财政局、肖家村脱贫攻坚展览馆、九岭乡千丘村、龙会乡花石岩村等地,实地了解“财政因素分配法”运行情况,调研当地基层治理建设创新成果。
21日上午,在达川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潘峰,副区长张顺超等陪同下,调研组来到达川区财政局、肖家村脱贫攻坚展览馆等基层工作一线。据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财权和事权不匹配、财政分配不规范、“缺钱办事”“跑步钱进” “苍蝇式腐败”等一系列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出现,传统财政预算管理弊端日益凸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受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强化基层财力保障势在必行。而 “财政因素分配法”是按照保障类、工作类、激励类等三类九项内容重新分配乡镇财政资金的一项全新的财政预算分配制度。调研组专家指出“财政因素分配法”新模式,以财政预算更加公平合理为分配导向,使基层财力获得极大保障,乡镇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解放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激发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激情,是妥善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一剂良方。
调研组在达川区财政局现场听取“财政因素分配法”运行情况
随后,调研组一行来到肖家村脱贫攻坚展览馆,参观了肖家村脱贫攻坚展示厅及党群服务中心,现场深入了解肖家村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随后还前往肖家村产业发展基地,实地察看了乌梅种植基地、丁氏农场等地。调研组了解到,财政预算的改革创新使更多的资源下沉到基层,为群众稳定脱贫、壮大产业提供有力支撑。调研组建议,肖家村要利用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条件,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模式,让贫困群众经营持续、收益稳定,真正实现村富民安,助推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
调研组在肖家村脱贫攻坚展览馆听取产业扶贫情况汇报
调研组专家一行前往达川区九岭乡千丘村、龙会乡花石岩村调研“财政因素分配法”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实践情况。花石岩村负责人介绍,该村产业从零起步、发展迅速,青花椒、无花果、青脆李等种植业基地和肉牛、淡水鱼等养殖基地遍地开花,更形成了4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业科技公司的聚集地。看到千丘村万亩花椒基地的种植、生产景象,调研组指出,各地要坚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培育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实现“产业强区”战略。
通过两天的调研,调研组对达川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认为达川区在坚持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过程中,聚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深化财政预算、脱贫攻坚、产业结构等各方面改革创新,初步探索出了具有推广价值的基层社会治理经验,明晰了未来发展方向。
调研组22日还将前往达州市达川区信访局、翠屏街道杨柳社区等地调研“315”群众工作法。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