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桂开的农家乐饭莊
7月2日,艳阳高照下的凉亭镇夏家村青山翠影,生机盎然。在该村下屋组,一位穿着朴素的农家妇女正在自家门前给鸡鸭喂食。随行的凉亭镇党委委员石焰炉告诉笔者:“她就是沈金桂,我们这儿的脱贫示范户,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了不起的女强人。”
现年56岁的沈金桂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0年,丈夫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不仅花光了家中积蓄,还欠下近两万元的债务。为了摆脱家庭贫困的现状,2010年4月,沈金桂将3个尚未成年的孩子托付给婆婆,独自一人外出打工。凭着一股子闯劲和能干,沈金桂很快在浙江温州一家服装厂站稳了脚跟,得到老板的赏识,月工资由最初的360元逐步提高到2000多元。由于厂里女职工较多,老板将工会妇女主任的重任交给沈金桂。正是此时,她出色的管理才能得以显现,工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同年底,她从4000多名员工中脱颖而出,当选为温州市鹿城区藤桥镇总工会代表。
后排右一为沈金桂
2015年,年迈的婆婆无力照顾3个孩子,沈金桂只得回到家乡。没有了收入来源的沈金桂被村里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闲不住的她并没有依赖国家的扶贫政策,而是不等不靠,自己想办法发家致富。沈金桂家门前有一大片低洼空地被闲置,以前因排水不畅不能种庄稼,可在沈金桂眼里,这是一片可以开发利用的土地,只要加以整治,就是一块良田。经过一个多月的忙碌,5亩多的抛荒地硬是被她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平整为旱涝保收田。除此以外,沈金桂还流转20多亩稻田,每年插上两季水稻,自己增收的同时,还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创业致富。
婆婆看着她日夜操劳,撑起这个家,心疼地说:“你这样拼命地劳作,不叫沈金桂了,该叫沈水牛。”
2017年,土里刨金的沈金桂还清欠债,略有积蓄,她便主动递交了脱贫申请。“村里还有比我家更难的人,我要把国家的好政策让给他们。”沈金桂说。
虽然沈金桂已顺利脱贫,但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凉亭镇党委政府按照“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依然持续关注她家的发展。2018年,石焰炉联系夏家村,在入户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沈金桂家有3间空屋,她又会烧一手好菜,便鼓励她搞农家乐,发展旅游观光业。沈金桂想到自家离宿松风景名胜严恭山、叫雨尖等地不远,平时经常看到外地游客前来旅游,便决定不妨一试。沈金桂说干就干,很快便将空余房间整理出来。镇里也大力支持,从旅游扶贫项目资金中拨出2万元,解决添置桌椅、空调等设备的费用,“清夏驿农家乐”的招牌挂了起来。由于沈金桂厨艺好,待人诚恳热情,前来食宿的游客络绎不绝,连湖北、九江的游客都慕名而来,不少还是回头客。去年,沈金桂仅这一项就有1万多元的收入。
“她烧的农家菜都是自己种养的,绿色纯天然,虽然是贫困户,但很懂感恩,从不欺客,游客自然愿意来消费。”石焰炉说。
因为自己经历过贫穷生活,所以更能理解村民的难处,如今,沈金桂的日子好了,她不忘帮助比她更艰难的人。江春红、张彩红是村里的贫困户,沈金桂便把做麦粉粑的手艺传授给她们。周边群众遇到婚丧喜事都找她们定做麦粉粑,逢年过节能赚些外快,改善家庭生活条件。
现在,沈金桂的3个孩子都已长大成人,在外务工。孩子们继承了她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品质,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只要踏实肯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常跟孩子们讲,通过自己的劳动脱贫最光荣,奋斗的生活最幸福。”沈金桂说。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