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磊刚 报道 通讯员 谢子亮 摄影 李夏同)水爷,是业内对香港当代摄影家、画家兼导演水禾田的尊称。在他的好友设计师陈俊文眼中,“水爷在美学上造诣很高,尤其是家居美学上,可以说是行业标杆”。原籍广东南海的他,目前带着他的36幅水墨画作品,在南沙一处由旧民居改建的“原素关联美学馆”,举行主题展览,并由此开启“是家是画·美学南沙”的美学教育普及之旅。
在“原素关联美学馆”开馆当日,南沙新区报记者与“水爷”展开了一场以水为题的对话。
家传之“水”: 原本姓“潘”艺名“水禾田”
在南沙区白藤滘村龟山街旁,一座白色的平房悄然换了新颜,一间由旧民居改建而成的美学馆就这样“大隐隐于村”,与周遭村居和谐并存。日前,这所名为“原素关联美学馆”的私人美学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原素关联美学馆内,音乐萦绕,水墨画和艺术品林立,“斯是陋室,惟艺术馨”。水墨画、摄影、家居设计......留着长发的水禾田给人的印象更像是一个玩心不减的“老顽童”。水禾田的作品也充满生活的气息,几个葫芦,横蔓的枝条……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经过他的手,成了一幅幅赏心悦目的水墨画。“美学就在身边。”水禾田不仅如此说,也如此做。
“我这个水,首先是阿爷给的。”水爷本姓潘,原名潘景荣,祖籍广东南海。从艺之后,他将“潘”字拆开,给自己取艺名为“水禾田”,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够记住自己的根,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艺术创作可以“如水,润禾,成田。”
“水”润万物:让美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现在很多人家里也许买了很多新潮的东西,但是他们大多不重视艺术在家居的呈现。我们希望美学能回归到大众的生活日常中,以南沙为一个出发点,向更多的人传播我们的美学理念。”谈及美学和艺术,水禾田一下子打开了话闸,他认为中国传统民居其实蕴含了极大的美学理念,只是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被很多人忘却了。他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让传统的家居美学重回大众视线。
禾苗需要水的浸润才能生长,每一株禾苗的成长才能让一片禾田充满生命力。同样地,水禾田希望美学能够平民化,让每一户人家的家居设计充满美学元素,如“水”一般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美学理念,让每个来访的亲友都能在家中沐浴美学的春风。这不仅是原素关联美学馆成立的一个初衷,也是水禾田的一个愿望。美学家居陈设、艺术品装饰同水墨画装点起了这个充满美学韵味的空间,也开启了这场“是家是画·美学南沙”的美学教育普及之旅。
“水”归大海:年过七旬依然享受艺术创作
已然古稀之年的水禾田现在依然保持着充沛的艺术创造力,他在艺术道路上广为涉猎,涉足摄影、书画、艺术设计、导演多个领域,他还是旅行家及慈善家。
“成熟的稻穗会俯下身,很谦虚,只有一无所有的青苗才会昂首。”70多岁的水禾田并不“认老”,他认为自己在艺术创作上像稻穗一般,有成就但不自满,保持高产和极高的创作热情。他认为,艺术创作更像是上天给的天赋,艺术家一定要充分利用这天赋,创作出更多的作品。“我不累,相反我很享受艺术创作的过程。”水禾田介绍说,就像一滴水,只有到了大海才会发现世界的伟大和精彩,这滴水也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这次展出的水墨画作品里,人物、田园风光、葫芦等为创作主题的水墨画不乏佳作,但水禾田坦言,艺术家创作完成后,艺术品就不再属于自己,“创作时很享受,现在以观众角度看自己的画,其实我每一幅都不满意,我最好的作品还等着我去创作。”
争饮“头啖汤”:赴台举办大陆风光影展第一人
上世纪80年代,受日本NHK电视台《丝路》影集的影响,水禾田用了一个半月重走古代丝绸之路,希望用中国人的镜头展示丝路之美。后来,他的《丝绸之路》摄影展在香港社会引起轰动,并引发了当时香港“丝绸之路游”的一股热潮。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水禾田以“弘扬中华文化、推动两岸交流”为己任,早在1983年,水禾田就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过“台湾风光”摄影作品展,他也是第一个在台湾举办大陆风光摄影展的华人摄影家。水禾田还先后在世界各地巡回举办了《黄河》《丝绸之路》《大运河》《台湾》等介绍中国的展览。
他长期从事摄影和水墨画艺术创作,作品曾于中国、新加坡、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展出,多幅作品被美术机构收藏。他先后于1985年获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奖,1988年获香港艺术联盟第一届摄影家奖,2005年获中国上海马爹利颁发的艺术家年奖。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