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达州市召开全市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推进会

发布时间:2019-08-30 22:49:44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报道)8月28日,四川省达州市召开全市乡村振兴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乡村振兴进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会上,达州市委副书记徐芝文讲话,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梅榕,市政协副主席张洪波,副市长王全兴主持,省农业农村厅一级调研员殷如义在会上讲话。达州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县区负责人等参会。

各领导首先参观了达川区万家镇双桥村、麻柳镇烂泥糊村,开江县甘棠镇口坝村、靖安乡竹溪村、任市镇三清庙村。

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委常委、县总工会主席何先如作了《三产融合抓示范业旺家美促振兴》的发言,该县把规划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作为重点任务,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总目标、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主抓手,先行先试、重点突破,成功探索“稻田+”立体种养、有机循环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全面建成核心区5000亩、辐射区3万余亩的“稻田+”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列入全省乡村振兴先行试验典型案例,创建为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园区内的竹溪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伏龙寺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多方联动建设示范园区。一是坚持公司主导开发。紧紧围绕生态利用稻田资源,引进运营商成立“稻田+”项目农业开发公司,培育稻法自然、民生渔业等龙头企业,招引安徽牧牛湖水产公司,全面负责园区策划规划、新型主体培育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并建立“政府基础投入引导+运营商要素支撑+创业主体发展效益单元”的运营机制,设立农业发展私募基金首期1000万元,先后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2.5亿元投入项目建设。二是引导创客聚力发展。把园区划分为若干效益单元,二次发包给龙头企业、基金公司、金融机构和农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创客主体,辐射带动全县156个村采取“飞地”模式发展集体经济,让多方参与、各方受益。三是推行保姆政务服务。聘请乡村振兴发展顾问,成立农村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全程参与指导园区建设和乡村振兴。同时,实施“党建引领”工程,成立推进办,组建园区联合党委2个、民营经济党支部5个,建立为农服务中心,为项目建设、六权同确、土地流转、产品营销等工作提供全方位服务。

全链体系发展示范产业。一是有机循环抓种养。构建“稻田+”独立生态循环系统,严格实行“五统一”生产管理,2018年园区内主要农产品全部纳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稻田+”有机鱼、稻蛙香米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将实现年产大闸蟹、小龙虾、生态鱼等特色水产品700万斤以上、产值2.5亿元,净化水源1.5亿立方米、水质达到三类以上标准。二是延伸链条搞加工。建设开江粮油现代物流产业园,投资1亿元建成10万吨大米精深加工厂,投资3000万元建成8个基地的冷链物流、分拣配送中心,启动建设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饲料加工厂,规划建设2万吨水产品精深加工厂,关联发展包装、机具、交易市场等产业,力争到2021年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成为四川特色水产第一县、中国西部虾蟹之都和全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县。三是拓展营销活流通。与京东合作,建立农产品电商平台,采取“电商+商超+物管+实体店”配送模式,建成产供销一体化营销体系;同时,举办开江大闸蟹·小龙虾新闻发布会、推介会,签约销售代理商,在重庆、成都设立产品批发市场,开设开江手抓虾直营连锁店,包装开江手抓虾产品品牌,建成阳光院坝和阳光田园,举办中国·西部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节,扩大营销渠道、努力增加收益。

突出宜居打造示范家园。一是农旅融合扮靓田园。挖掘农业的生态、景观和文化功能,建成农耕文化体验区、“三农”创客空间和共享农庄等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举办薅秧歌、耍火龙、美食品鉴、农事体验、文艺采风等创意活动,积极把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2018年作为全省4个现场点之一,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常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收入8000万元以上。二是整村推进“三大革命”。组织干部分批到苏州和杭州学习浙江乡村振兴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赴武胜学习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等做法,争取长江中上游面源污染治理资金2900万元、非畜牧大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资金2000万元,财政配套资金4400万元,启动实施覆盖12个乡镇的畜禽养殖、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厕所革命,制定“三有两化”标准,采取粪污分散、联户、集中处理“三种方式”,使用玻璃钢或砖砌“三格式”化粪池处理工艺,建成农村无害化厕所1270户;垃圾革命,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建成城乡垃圾收转运三方运营体系,并在“两晒三评”机制上成功探索垃圾分类处置“三双三”机制,做法被全省“三农要情”、全市“要情专报”刊载推介;污水革命,采用EPC模式,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采用人工快渗一体化污水处理工艺、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工程1座,建成投运联户污水处理设施15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6个。三是分批创建宜居乡村。制定宜居乡村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家园美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乡村亮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六化行动”,53个宜居乡村达标村正在加快建设,确保到2021年全县宜居乡村达标村达到139个。

创新机制推动示范见效。一是突出规划引领。编制完成县域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受邀参加中国首届县域乡村振兴高峰论坛。同时,按年度编制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库,把每项任务和举措落实到具体项目上,力争到2021年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2个、市级园区8个,成功创建为全省乡村振兴先进县。二是强化投入保障。从2017年开始,县财政共整合项目资金2亿元,投入乡村振兴示范建设,每年预算产业发展引导资金10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壮大产业。今年,持续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设立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资金1亿元,保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需求。三是发动群众参与。在园区规划、产业发展、土地调整、工程建设、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引导群众全程参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同时,以提升乡村自治水平为目标,将庭院保洁和环保设施维护、基层微治理纳入村规民约,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与此同时,达州市达川区委常委、总工会主席潘峰所作的《谋良策提底气增颜值打造乡村振兴“达川样板”》发言,又展示出另一种特色:全区紧紧围绕区委“12235”总体部署和“一核三副三片九园”战略布局,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文旅农旅融合为突破、农业园区为支撑、人才振兴为保障、生态宜居为重点,统筹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乡村向美丽新村、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变,乡村振兴迈出坚定步伐,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蔬菜基地强县、全省农民增收工作先进县、省政府粮食生产“丰收杯”。

该区坚持“乡村+党建”,全心服务“一方百姓”。一是持续建强基层组织。积极推行“党支部标准工作法”,着力打造东、西、南三大片区示范带,引领推动各党支部对标“五个基本”开展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行“三带三亮三提升”工作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2018年来83个后进党组织顺利晋位升级。二是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坚持村“两委”成员区级联审机制,选优配强基层干部队伍,2018年来清理撤换村干部103名,193个行政村实现“一肩挑”。着力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创新开展“十送农民工”行动,2018年以来累计回引600余名优秀农民工担任村“两委”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血液”。三是持续激发基层活力。足额保障党建工作经费,2018年来投入资金200余万元,建设村(社区)活动阵地40余个。严格落实村“三职”干部福利待遇,按照1.5倍发放“一肩挑”书记报酬,干部活力充分激发。

在此基础上,坚持“乡村+旅游”,倾心构建“两大融合”。一方面,在文旅融合上下苦功。加快巴文化博物馆、巴文化广场建设,中心城区巴文化旅游体验区初见雏形。着力抓好石桥列宁街、陈伯钧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基地建设,西部红色文化旅游带初步建成。广泛宣传达川孝善文化,《巴山蜀水—孝善天下真佛山》专题节目在央视播出。举办石桥烧火龙、安仁板凳龙、永进翻山铰子等特色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旅游内涵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在农旅融合上求实效。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和创意农业,开发农耕、种植、采摘等体验式活动,促进农旅深度融合。目前,全区已打造赵双木等乡村旅游环线3条,创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镇5个、特色业态经营户8家、民宿旅游达标户11家、星级农家乐16家。帝源生态农场、肖家村乡村旅游点顺利通过市级验收。

坚持“乡村+产业”,精心培育“三大园区”。一是念好“六字诀”,扩规模壮大园区。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农产品“优、绿、特、强、新、实”六字诀,规划建设百节马家乌梅、九岭罐子花椒、麻柳生猪万家银杏等18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个、市级6个)。引进丽天牧业,投资20亿元,建成百万头生猪全产业链扶贫产业化项目。麻柳生猪交易平台已建成为川东北唯一的生猪线上交易平台。二是打好“组合拳”,提质效发展园区。深入实施农业“5+5”工程,建成15万亩达川贡米、18万亩花椒、10万亩乌梅、3.5万亩安仁柚等特色产业基地。坚持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农产品“三品一标”获证35个,其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狠抓龙头企业培育,增强示范带动效益,打造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1家、1家、17家(四川天王牧业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龙头企业)。三是出好“关键招”,优保障做强园区。坚持“应整尽整”原则,2018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4亿元,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和农作物抵押贷款试点,推动花椒、乌梅等特色产业纳入农业政策保险,为做强园区提供了坚实财力保障。

第四、坚持“乡村+人才”,暖心实施“四个配套”。一是政策机制配套。出台“巴渠英才五大行动”“乡土人才十条意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优秀硕博人才夏党荣荣获2018年技能大赛全省一等奖、全国第四名。二是培育模式配套。深化实施“百名硕博助乡村”和“达川工匠”计划,新建四川新农村建设学院达川分院,开办“田园课堂”,开设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20名、农村实用人才3000余名。三是项目支撑配套。加大项目支持,对各类人才项目,给予最高不超过10万元资助,并提供“一站式”“保姆式”服务。强化项目带动,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导项目带头人内联农户、外联市场,领办龙头企业19家、家庭农场358个。万家镇陈国见投资26亿元,打造中华银杏谷旅游度假区,建成后将提供800个就业岗位。四是示范引领配套。大力宣传优秀人才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树好榜样、传承力量。万家镇月亮湾梁远芳,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市级劳动模范。

第五、坚持“乡村+宜居”,用心推动“五大行动”。一是污水治理绘就绿色画卷,以生活污水治理“千村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堰塘“清水工程”,建成场镇污水处理站12个、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70个,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二是垃圾革命擦亮生态底色,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区处理”垃圾收运处置机制,建设乡镇垃圾转运站54个、村级垃圾收储设施330个,垃圾收集和处理率达70%。三是厕所革命扮靓美丽乡村,累计投入资金1980万元,新建和改建户用无害化厕所3176户、农村公共厕所18座。四是面源污染防控助推绿色发展,加快畜禽养殖标准化改造,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技术,积极引导农民施用畜禽粪便和秸秆等有机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70%。五是村庄清洁倡导文明新风,开展“四好村”“五好家庭”创建活动,设立“爱心超市”“品德银行”,建立完善乡村保洁员制度,引导群众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责任编辑:周慧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