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报道)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环境保护,民之所想,政之所向。2017年以来,绵竹在加快建设“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的发展战略定位中,始终把环保问题整改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抓好落实。
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绵竹市委、市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铁腕治污的手段,相继推出一系列战略决策、行动方案和制度设计,在扬尘防控、污水处理、土壤修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环保“亮剑”行动等方面亮举措、出实招,环境保护的“紧箍咒”越念越紧。
绵竹先后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成立了落实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环境保护警察中队,聘请了环保专家为企业污染治理情况现场“把脉开药方”,成系统成体系整体推进环境保护工作,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
同时,通过层层压实责任,理顺工作机制,建立环环相扣的责任链条,推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终身追责”制度有效落地,在全市上下形成了齐心攻坚的良好态势。
1.打好蓝天保卫战
坚持“关闭一批、整改一批、入园一批”,分类施策,持续深入开展“散乱污”企业专项整治,强化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监管,2018年我市完成了79家“散乱污”工业企业整治并验收销号。2019年重点针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控、小型燃煤锅炉、秸秆焚烧等突出大气环境问题开展治理。
2.打好碧水保卫战
全面推进河(湖)长制,以总磷污染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磷化工企业污染防治、黑臭水体整治、工业园区及城镇污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四大攻坚”,建立144个入河排污口工作台账,实施水域岸线治理项目7个。
对岷江沱江水污染防治强化督查、长江经济带化工污染专项执法检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和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项整改,确保辖区内磷化工企业完成深度整治达标排放。
我市提前2年实现了“到2020年,实现绵远河、石亭江、马尾河、射水河等流域的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5%以上,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的目标任务。
3.打好净土保卫战
制定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国家级试点项目,有效改善项目区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2018年我市兴隆镇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项目已竣工并通过验收。目前,板桥镇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建设项目正加快实施。
我市制定“一堆一策”整治方案,2018年完成了11个磷石膏堆场规范化整治并验收销号。
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制度,督促20家危废企业落实规范化管理制度,确保危险废物和工业固体废物规范化处置和综合利用。
目前,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风险得到基本管控。
4.矿权整顿战
建立“一个矿权、一本台账、一个工作组、一个退出方案”的工作机制,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全力推进九顶山自然保护区探采矿权集中清理整顿。
已对25个采矿权、15个探矿权作出了清理关闭(或退出)决定,封闭井硐243口,拆除生产生活设施共5.89万㎡,申请移交保护区管护用房3640㎡,申请保留用于大熊猫公园传统利用区发展民生建筑4757㎡,生态复绿10.38万㎡,基本完成保护区内矿权整顿工作。
5.打好问题整改攻坚战
成立新市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攻坚指挥部,建立周调度机制,通过现场督导和调度会的方式,明确整改阶段性任务,强力推进问题整改。
同时向龙蟒、三佳派驻问题整改督导专班,现场督导企业落实整改措施。
针对央督“回头看”问题整改,我市督促龙蟒实施了污水站分区密封、无组织废气收集装置安装等项目,目前问题整改完成100%。
督促三佳公司采取了破损库房拆除、石膏板材项目使用燃煤锅炉补充环评验收等措施,已完成问题整改100%。
长江经济带环境问题17条整改措施,已完成9条,其余措施按时序推进,无逾期未完成整改的情况。由省环科院编制完成新市地下水详查方案,并邀请中国环境规划院指导整治工作方案制定,科学治理新市工业园区河堤渗出水氨氮和总磷超标突出问题。
增添措施补短板
促进环境质量日益提升,发展经济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不断探索新理念下环保工作模式,积极构建“三个新”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抓实“三个环节”,开启环境监管新路径环节、结合实际抓实规划编制环节、抓实责任落实环节,构建环保规划新格局。
在开展环境保护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积极构建新型环保工作新格局,聘请“环保管家”为企业把脉问诊。
聘请电子十一研究院为我市的“环保管家”,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企业环保工作“短板”,找环保工作“症结”,再对症下药开处方,企业照单抓药,政府部门监督实施。
搭建“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市、镇、村、组四级责任网格,实现区域清、职责清、底数清,确保监管到位、服务到位、互通到位。
设立21个乡镇环保工作办公室,聘请2210名村组兼职巡查员,广泛动员群众力量,织就自上而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监管脉络。
强化“三个支撑”,重塑环保治理新模式。
强化台账支撑,建立水、大气、土壤、城乡环境四类环保问题管理台账,构建起“挂图作战、会商督办、销账管理”的动态监管机制,确保“一次性摸排到位、一次性交办到位、一次性整改到位”。
梳理投诉、信访、举报、案件等线索,实行“一企一检查”、“一事一复核”,确保群众关切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
强化项目支撑。在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框架下,实行“环保问题项目化、项目问题台账化、台账问题责任化”。
配套建设生态环保建设项目库,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我市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生态园区建设、磷石膏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方面,与葛洲坝集团参与绵竹流域治理等方面已达成初步战略合作协议,提供治理的先进技术。
同时采取PPP模式加快推进流域水环境治理和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金融支撑,通过向上争取、设立环保基金、转型发展基金、现代农业补助资金、生态旅游基金等方式争取资金。鼓励、引导、督促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撬动企业环保技改投资。
创新“三个机制”,创新监管考核机制、创新联合执法机制、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完善环保监管新体系。
不断完善并建立监督管理、联动协作、资金保障、目标考核等四大机制,形成主管部门、配合单位协同作战,社会团体、企业群众共同上阵的良好局面。
我市成立了环保警察中队,主动破解专业人才缺失,执法不到位、不及时及“取证难、处罚难、落实难”等环保执法难题,从而实现领域横向联合、层级纵向联动和对环保违法“快反、快处、快查”的目标。
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广泛发动群众,抢占舆论高地,让群众“愿”监督;创新“绵竹环保”微博、“环保年画”等新形式,用通俗易懂的宣传形式,让群众“会”监督;开展“环保亮剑”等行动,重奖有价环保线索,让群众“想”监督;推广环保律师,积极提供环保法律援助,让群众“敢”监督;市、镇、村、组四级联动,党、政、企、民四方共建,形成全民治污的强大合力。
绿色发展促转型
生态环境保护绝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而是要立足长远,加快转型发展。近年来,绵竹从全局上谋划,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
从关键处落子,完善确立了“112366”发展思路:
大力弘扬一种新时期绵竹精神,围绕打造“全省转型发展示范区、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定位,打造“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三张名片,深入推进重点工作“六大攻坚”、重点项目“六大会战”,努力为德阳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走进新市工业园区。昔日杂草丛生、尘土飞扬的工业大道已经变得干净整洁、宽阔平坦,标识标牌、波形护栏等沿线各类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在新市工业园区总排口,经过几个月的建设,由龙蟒钛业出资修建的降温湿地一期工程已经完工,通过降温湿地,既能够对企业生产的污水进行实时降温,净化其中的污染因子,达到合格的排放标准,又能够实现雨污分流,对总磷、氨氮等污染物起到一定减排作用,有效美化和改善石亭江河道生态环境。
自去年以来,龙蟒钛业公司已先后投入1.6亿元进行了28个项目的环保设施提标改造,既做好经济增长的“加法”文章,又做好节能减排的“减法”文章,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
如何在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做好“污染减法,绿色发展加法”文章,绵竹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
清平镇曾是中国四大磷矿基地之一,磷矿开采曾是当地的支柱产业。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个乡镇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2017年,该镇立足生态保护,将生态治理与产业转型、乡村振兴同步推进,响亮提出了“矿区变景区、矿车变火车、矿工变第三产业从业者”的转型发展思路,在关停矿井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打造了30多家集小资、文艺和农家风情的民宿;
挖掘优势资源,建成萤飞谷、旅游观光小火车等旅游项目;
今年3月成功创建国家级4A级旅游景区,“童话小镇”成为该镇一张响亮的特色旅游名片。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镇已经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0余万元,带动近1000人就业。
目前,绵竹正在加快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而随着“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建设的深入推进,环保工作的力度将只增不减,督政督企的力度也会只增不减,绵竹将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快马加鞭,涅槃重生。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