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绵竹电力发展70年见证时代变迁

发布时间:2019-10-09 16:12:38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早年电力工人维修场景)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没有通电之前,老百姓照明都靠煤油灯,随着正式通电到后面的多次电网改造,四通八达的电网,串起高楼大厦和千家万户,犹如城市的血脉,见证着我市电力事业的发展变迁。”今年69岁的李福德在绵竹电力部门工作了41年,对电力改变生活感触最深。

(现代化电网)

五六十年代,煤油灯是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物品。在电灯未普及之前,柴油灯、煤油灯一直是大家最常用的照明灯具。李福德回忆:当年全家共8口人,每人每月分配三两煤油,全家一个月共二斤四两煤油,家里一共有3个煤油灯,厨房的煤油灯是固定的,卧室的两个煤油灯要随时移动,煤油根本就不够用。为了节省煤油,每晚天黑透后,母亲才会将煤油灯点亮,李福德这时就赶紧趁着光亮吃饭、写作业,然后洗漱,上床睡觉,就这样一直持续到18岁。

1968年,李福德被招进电力系统当学工。与电结缘后,他便有了许多第一次,第一次见到白炽灯,第一次了解到电灯如何通电,第一次了解供电的全过程,至今他对第一次见到电灯的场景还记忆犹新。灯光是黄色的,由于电压不稳,光亮不仅微弱还时常闪烁,但是比起煤油灯更亮,照得更宽。

七八十年代,村民集资办电 60%农民家中亮起了电灯。

1971年,在绵竹变电站工作的李福德被调整为农电班长,职责便是配合当地政府和省电力局解决农村用电的问题。那个年代,都是各村组集资办电。

1972年11月,在原兴隆乡二大队,李福德亲手安装好人生第一台变压器。从检查线路、安装变压器、配电设施到检查村民家中线路再到分组送电,看着村民家中的电灯亮起,他激动无比。李福德告诉记者,当时大家办电的积极性很高,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成为“有电一族”,当时全县80%的村组通了电,60%的村民家中亮起了电灯。

最初的照明需求解决之后,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用电需求逐年增加。李福德介绍,1984年,绵竹供电公司抓住区划调整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大投入、大产出的契机,先后开展了三轮农网改造,绵竹农电网络实现了质的飞跃,基本满足了农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九十年代至今,从入户抄表到互联网缴费 优质服务更有温度,除了担任农电班长,抄表也是李福德的工作之一。

为了节约时间,他想了很多办法,直到有一次他将缺气的自行车放在轨道上骑行,一颠一簸地感觉没有了,路上也节约了不少时间。此后,每次去天池煤矿抄表他都采用这种方法。“就像演杂技一样。没想到这种独特的方式吸引了相声大师马季和徒弟刘伟在拍摄乡村电工故事时,以我为原型,专门拍摄了一段在铁轨上骑自行车前去抄表的情景,骑行画面还是我当替身完成的。”说起此事,李福德十分自豪。

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智能电表走进了千家万户,如今抄表员再也不用挨家挨户抄表、核算、收费了,只需要一部手机,便能轻松缴费。李福德说,从2011年起,市民陆续享受到“一户一表”智能电表免费改造工程,从最初用电卡在电力自助缴费机上缴费,到现在网上缴费,特别是掌上电力、电e宝等手机客户端功能的开启,不仅让客户实现快速交费,还能随时掌握电量电费、计划停电、业务进度、停复电、安全用电等信息……这一切都反映了70年来电力事业的快速发展,更见证了老百姓生活质量的大幅提高。

责任编辑:周慧力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