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置身山水绵竹,目之所及是青山碧水、满目生机,耳之所听是鸟啼虫鸣、嘤嘤成韵。
近年来,四川省绵竹市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生态资源,大力推动绵竹全域旅游发展,不断提高旅游行业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品质,实现了全市旅游产业从无到有、旅游项目由弱到强、旅游规模从小到大、旅游层次从低到高的发展历程,旅游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
青山绿水结硕果
乡村旅游富农家
绵延的大山、纵横的溪壑,曾经被云盖村村民们视为“致富枷锁”。近年来,乡村旅游持续火热,以“特色景致,淳朴民风”为主打的民宿经济在村里悄然兴起,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随着全省“四好村”创建活动启动后,当地村民更是提高自我要求,竭力为游客营造出一幅“开门见果树,绿水绕村宅,一村呈一景,文明自成风”的宜居画卷。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给游客带来更好的旅游体验,也悄悄地给当地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在九龙镇新龙村杨家院子·田园社区,农家院落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杨家林盘、杨家老堰、杨家茶庐、清水平台等景观景点各具特色。
“是旅游发展让我们美了乡村,鼓了腰包。”村民李永军谈起村子里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近年来,依托绵竹特有的自然山水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绵竹市抢抓机遇,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如今,以农家乐、民宿游为代表的乡村旅游遍地开花,成为绵竹市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新亮点。
据统计,截至目前,绵竹市拥有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农家乐500余家(现有星级农家乐21家),为乡村旅游提供农副产品的农户20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4.5万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2019年上半年,绵竹市接待游客480.01万人次,同比增长15.99%;实现旅游收入51.21亿元,同比增长29.18%。
“旅游+”融合发展
展现绵竹山水魅力
一幢幢独具川西民居风格的小别墅,一幅幅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绵竹年画,一个个有着浓郁年味和年趣的景点景观……在月季大道的尽头,依射水河畔而建的年俗村成了众多游客的打卡点。
据悉,在下一阶段,该镇将进一步完善村里的服务设施,在年画村的基础上加入原乡餐饮、风情民宿、主题集市、乡村观光、传统手作和年俗活动等业态,通过主景观轴串联景观核心,全方位向游客展示特色年俗,打造出与年画村同源不同味的年画村升级版幸福美丽新村。
走进遵道镇棚花村五组,小桥流水、花红柳绿、民居青砖粉垣雕梁花窗古香古色,成群结队的游人穿行其间怡然自得。
在棚花村精品民宿打造过程中,该村充分挖掘绵竹传统文化,发展独具个性特色、与众不同的民俗和风情,展现当地纯朴的山乡风情。
年俗村、棚花村摇身一变成“景点”,只是绵竹市加快推进,“旅游+”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竹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全面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如今,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体旅融合等“旅游+”融合产业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打造全域旅游
演绎“诗和远方”
秋日里,群山环抱的清平镇地质广场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四周青山滴翠,广场繁花盛开、别具情调,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绵竹市按照全域旅游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努力创建一个品牌,突出两个特色,推动三个一体,打造四张名片,做优五个文化和一心三带一园六组团的全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做强做大绵竹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立足绵竹实际,以成德同城化、大熊猫国家公园、双忠祠纳入蜀道申遗和2018第八届中国月季花展为契机,以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乡村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争创四川省旅游强县为抓手,以“旅游+”为主线,以全域作为景区边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旅游业态,创新联动机制,创新营销模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整体品质和旅游产业综合效益,打造“多业融合,全域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截至目前:
1、绵竹市共有国家AAAA级景区3处,四川省旅游度假区1处,国家AAA级景区2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四川省乡村旅游特色乡镇2处、精品村寨4处,乡村旅游景点50余处。
2、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从“美丽乡村”到“美丽经济”,绵竹市逐步实现着“处处宜旅游、行行有旅游、时时可旅游”的新体验。
3、2018年,绵竹市共接待游客706万人次,同比增长34.12%,比2008年末增加638.7万人次,增长10.4倍;实现旅游总收入72.3亿元,同比增长44.51%,比2008年末增长69.23亿元,增长23.5倍。
一组组数字、一项项成绩,见证着绵竹市旅游业前进的铿锵脚步,也书写着绵竹旅游业进入全新发展时期的辉煌篇章。
责任编辑:周慧力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