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迅(郭远乐 报道)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CT、核磁共振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跑几十里,到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绵竹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共和国同频进步,绵竹人民健康水平持续上升。
从“没有像样的医疗设备”到“拥有各种先进的医疗设备”
上世纪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除县人民医院外,区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乡卫生院等医院相继建立。
但是在建国初期,绵竹卫生系统基础设施严重落后。房舍低矮又潮湿,“两条凳子一张床、破旧桌上开处方”是当时医生诊疗活动的形象概括,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是医生的“三大件”,也几乎是当时最好的医疗设备。
改革开放之前,广大农村一直延续着看病找赤脚医生,治疗靠土方的传统,赤脚医生也只靠“一把草药、一根银针”为群众缓解病痛。
改革开放后,绵竹的医疗卫生资源持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大型先进医疗设备的不断引进,全市医疗技术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绵竹市人民医院主任中医师梁开发见证了医院医疗技术的飞跃。
1975年,毕业于绵阳中医学校的梁开发进入绵竹县人民医院工作。
1979年,医院仅有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中西医科几个科室,X光机、心电图机已经是医院最好的医疗设备。
1996年,医院建设被市政府列为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总面积18863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重点工程(安康大厦)住院大楼一期工程外科大楼动工修建。
绵竹市人民医院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医疗设备的更新和换代,以适应医疗的需求,特别是1996年引进美国产PK1200专家型CT机,购置了血球计数仪、酶标、阿洛卡B超、全身动态心电监护仪、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医疗设备投入临床,拓宽了绵竹医疗市场。
从1989年起,县人民医院技术水平不断走向发展和创新。建立透析治疗中心,开展人工肾血液和腹膜透析新技术、新疗法计32项。
1996年,《膀胱前列腺摘除术气囊压逼止血法》、《胃大部切除生理人工门术》分获德阳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如今,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不断增多,创新性技术不断涌现,医生们出国交流学习也成了家常便饭,医疗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好势头。
截至2019年8月底,全市共有39个公立医疗机构,11个民营医疗机构,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医疗卫生从业人员3186人。
去除“小病拖大病扛”,织密医疗健康保障网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上世纪90年代,这些在农村广泛流行的俗语,是农民因病返贫的真实写照。以前看个病首先就得看看自己兜里有没有钱,所以很多人都是小病拖、大病扛。自从有了‘新农合’,看病再也没那么多顾虑了。
新市镇石虎村76岁的彭征德对此深有体会。
前些年,生病住院的彭征德每次治疗结束后有了新农合的报销,大大地减轻了家庭的负担。2017年以来,绵竹市将原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整合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就医实现了“先看病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群众医疗费用负担明显减轻。
同时,近年来,绵市紧紧围绕实现人人“病有所医”的目标,科学谋划全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使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新市镇
走进新市镇石虎村村卫生站,宽敞明亮的房间,干净整洁的床铺,排放有序的药品,一个规范完善的乡村卫生站展现在眼前。卫生站干净,诊疗细致,周边不少的群众都来这里看病。
孝德镇
孝德镇卫生院的家庭“签约”医生黄冬蓉再次来到苦葛村为这里的群众服务。作为苦葛村的签约家庭医生,她为群众一一建立了健康档案,并通过进村巡诊、上门问诊、电话询诊等方式,把医疗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近年来,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扎实推进,以及国家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
目前,绵竹市还建立了覆盖城乡、规范完善的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药品和医用耗材通过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大大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
纵联横合,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如今,随着医联体的深入推进,群众在市域内就能得到华西医院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随着医联体的持续推进,区域医共体的建设让医联体朝着基层更进了一步。
孝德镇66岁的老人黄长德,因为身患泌尿方面的疾病一度到德阳市多家医院就医咨询,均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但高达一万多元的手术费用、家中无人照顾、异地就医不方便等诸多因素,让他一直犹豫不决。
当得知绵竹市人民医院与孝德镇卫生院建立了医共体,且有市人民医院专家长期在孝德卫生院坐诊,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黄长德来到孝德镇卫生院。最终,在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孝德医院副院长张杨的带领下,成功为他实施了微创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手术。对此,黄长德不禁感慨,在家门口不仅可以享受到市医院的专家坐诊,还能享受起付线以上全报销政策。
市级医院的专家来到群众家门口,实现市级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绵竹正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大路上,迈出崭新的步伐。
目前,绵竹市先后启动了绵竹——孝德、绵竹——新市、绵竹——土门医共体建设,三家医共体单位均采取“管理+技术”输出、“在位+在线”的服务模式,深入开展远程指导、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培训讲座,全面提升基层卫生院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当地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回看来时路,历经70年的锲而不舍,绵竹市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群众享受到的健康红利越来越多,健康有了更高质量的保障。展望新时代,我们坚信,绵竹市的医疗卫生事业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郝桂锋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