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黄一峰 报道 通讯员娄兰芳)“我现在正在贫困户家里走访,今天可能接受不了采访。”10月28日,在接到记者电话时,我市“中国好人”荣誉称号获得者易晓林正忙碌在扶贫工作第一线。在沅河镇堰桥村当第一书记的4年来,走访贫困户已经成为他的日常工作之一,也正是这4年多的坚持走访,他一步一个脚印地帮堰桥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2015年5月,身患糖尿病16年的国家税务总局洪江市税务局干部易晓林主动请缨成为沅河镇堰桥村第一书记。一到村里,他就马不停蹄了解全村情况,挨家挨户走访,查阅一本又一本资料。短短29天,对14个村民小组、1520 余名村民的情况了然于心,80户贫困户的信息,他全部汇编集结成了厚厚的走访记录。
“我们上年纪的人,还是喜欢用纸笔把重要的事情记录下来。”面对记者的采访,易晓林露出朴实的笑容说:“一开始来村里,看到这里情况不太好,我就很担心因为自己家能力不足,做不好工作。于是,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笔一划来记录。”
可就是这么一个朴实的人,在全省首创了“二维码”电子档案信息平台,将二维码与扶贫档案相结合,帮扶责任人通过扫二维码就能了解到扶贫对象档案、家庭基本信息、帮扶措施落实等情况,实现了扶贫档案痕迹化动态管理,被许多单位效仿推广。
易晓林介绍道:“当时才接触扶贫工作,很多帮扶责任人对自己贫困户的情况掌握的不熟悉,我就想如果有个二维码能把信息汇总在内,既方便了工作开展,又为贫困户提供了便利。”
扫二维码容易,可很多人并不知道整理这些储存在二维码里的档案的艰辛。“那时候,我一个人每天整理档案到两三点才睡,有时候睡着睡着突然想起某个材料应该放在哪里,又会半夜爬起来归档。这些档案,我翻过来翻过去,反反复复至少整理了十几次才最终形成了二维码。”回忆起整理档案时的情形,易晓林很是激动,记者仿佛看到了那个在堰桥村忙上忙下停不下来的人。
按照易晓林的话来讲,很多事情都是逼出来的。是什么在“逼”他?是身为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在“逼”他。来到堰桥村之后,易晓林一直坚定“扶贫先扶智、变输血为造血”的理念,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搞活农村经济也是他持续推进的工作。
他专程请农技专家来村里传授农技知识和技术,通过嫁接技术改良了老化、品质低劣柑橘品种,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之后,易晓林还努力将堰桥村级水塘进行养殖规划,改良鱼苗品种,使鱼类养殖业日益发展起来,成为堰桥村经济支柱之一。到后来,村里发展村集体经济,种植了6000株酥脆枣,但搭棚养护的造价不菲,资金短缺成为了大难题。村里讨论想出了“认养果树”的“消费扶贫”模式,鼓励更多的市民参与到扶贫中来。
四年来,易晓林栉风沐雨,为村民们解决各种困难,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堰桥老黄牛”。但他说:“这个称呼对我的评价还是太高了,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还有很多人比我做的好,但他们只是在默默付出,没有被发现。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守初心,践行使命。”
那易晓林的初心是什么呢?“我所坚守的初心就是,我永远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也要将自己奉献在农村。”易晓林毫不犹豫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在提及今后的打算时,他露出了一丝担忧。“今后我还是会继续做好走访工作,另一方面最令我揪心的还是枣园搭棚资金短缺的问题,我现在一直在想办法,我想在离开堰桥村后,还能给村民们留下一些产业,让他们有钱用。”
责任编辑:孔梓青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