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省绵竹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发布时间:2019-11-10 21:12:02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文化,是一座城市独一无二的印记,更是一座城市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

70年风雨兼程,四川省绵竹市踏寻着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多元的足迹,奏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乐章,留下满目春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1995年,绵竹被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化模范县”。同年11月,被文化部、劳动人事部命名为“全国文化模范县”。

2014年、2015年,文化部先后授予绵竹“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艺之乡·年画之乡”等称号。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授予我市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的殊荣。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文化服务不断提升

在遵道镇黄金村10组的聚居点里,经常能看到上百名男女老少齐聚在这里跳着热情欢快的广场舞。旁边还有篮球场、乒乓球台和各类健身器材供村民使用,农家书屋里的书籍也免费提供借阅。在这个文化院坝里,村民走出家门就能享受到跟城里人一样的文化服务。

新中国成立之初,绵竹市公共文化事业百废待兴,当时全市文化阵地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属于空白,随后才陆续建立起文化馆(站)、图书馆(室),并新建了一批影剧院。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绵竹市不断加大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快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体育场馆等建设,随着体育中心、三馆三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公共文体设施的建成,全市文化硬件设施和产品供给从相对紧缺迈入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如今,绵竹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触角已从城市延伸到了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整合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图书室、体育活动室等资源,完善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及各村、社区文化室,实现了镇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农家书屋)。

目前,全市151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公益电影放映常态进行,建立村级文化院坝70余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151个,全民健身路径130余条,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余个。

全市市、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全覆盖,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极大地增强了为城乡群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解决了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公共文化向聚居点延伸,向群众身边延伸。

此外,绵竹市全面推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市文化馆、图书馆、年画博物馆、市博物馆(文管所)、体育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体设施常年免费开放,实现了图书、电子阅览、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文艺作品熠熠生辉

今年9月8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主办,市文化馆承办的绵竹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2019群众文艺展演在杨锐广场举行。

美的舞蹈、动听的歌声、幽默的小品,一个个精彩的节目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声声喝彩。

1952年,绵竹民众教育馆改名为“绵竹县文化馆”,主要工作是配合中心工作搞宣传、办展览,同时领导和组织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图书阅览等。

从1979年起,全县乡、镇的文化站陆续建立起来。

1997年,25个乡镇配备了文化专干,负责文化活动开展,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经常化地开展起来,文化活动日益繁荣,文艺团队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群众熟知的活动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绵竹市不断发展文艺队伍,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以文化惠民为宗旨,围绕年画节、梨花节、赏果节等重大节庆活动,认真抓好节庆文化活动的开展;

利用重要时间节点及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赞赏。

坚持每年组织开展“百姓戏剧舞台”、“新春唱大戏”、送戏到乡村等30余场,协调开展川剧座唱60余场。

以“送文化下乡”活动为契机,抓好文化下基层惠民活动,每年组织文化惠民演出80余场,放映公益电影2100余场;

以群众参与为目的,组织抓好广场文化活动和大众文化活动,使文化活动切实惠民利民,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

目前,全市各乡镇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文艺队伍,周周都有文艺演出的文化大繁荣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绵竹市不断挖掘优秀民间文化作品及人才,1983年由县文化局牵头,成立了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戏剧曲艺和音乐舞蹈6个协会;

1986年,县文化爱好者协会成立,文化创作活动开始活跃,文艺作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诗歌《中国·堵车的中国》获中国星星诗会全国大赛二等奖,成为全县首次获得全国性大奖的文学作品。歌曲《旗鼓阵》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忠诚》获中国音协《歌曲》晨钟奖,曲艺作品《小先生》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群星奖;《年画传奇》电视连续剧入围省“五个一工程奖”;川戏《真情》在全国首届农民艺术节荣获二等奖。“绵竹年画节”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活动类)。

2014年,三彩画坊被《中国文化报》专题报道,两幅绵竹年画作品参加国家组织的农民画展,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体育赛事精彩纷呈

全民健身蓬勃开展

今年9月19日晚,绵竹市体育中心室内篮球场内灯火通明,2019年“剑南春”杯全国(U21)青年女子篮球锦标赛与CUBA四强对抗赛(四川绵竹赛区)正在激烈开展,浙江稠州、四川金强、伊川农商银行、南昌八一和中国矿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8支顶级球队精湛的球技让绵竹市民领略到竞技体育的风采和魅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本着“群众体育群众办”的原则,绵竹市通过多渠道,发动基层单位、行业、系统办体育,不断完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发展壮大群众性体育协会。

目前,绵竹市有各类体育协会、俱乐部30余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0余人,健身人群不断增加,覆盖了老、中、青、少各类人群。

在政府部门及体育协会的组织下,我市结合全民健身日、德阳体育日、年画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开展足球、篮球、骑行、迷你马拉松、太极拳、太极剑等深受群众喜爱的健身活动,每次活动参与人数达万余人左右。

1995年,绵竹县实施全民健身活动指导委员会成立,并下达了“绵竹县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意见”。

1996年,举办了万人环城赛跑,掀起了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

如今,绵竹市充分利用完善的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广场舞、拉丁舞、游泳、登山等各类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在全市形成了全民参与、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同时,利用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开展的优势,绵竹市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连续9年承办了全国篮球俱乐部青年锦标赛,近几年还承办了滑翔伞全国选拔赛、中国自行车联赛等全国性体育赛事以及省、市各项重要赛事,带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推动我市体育事业不断发展。

花开千树,文化飘香。新中国成立后,绵竹的文体基础设施从无到有,从点到面,文化活动和文艺作品从少到多,从粗到精,体育比赛从本土走向全省全国。

70年栉风沐雨,绵竹人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一路求索,一路收获,一路高歌,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一幅建设文旅名城的宏伟画卷正在这里徐徐铺展。

责任编辑:郝桂锋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