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四川省绵竹市:脱贫路上不松劲

发布时间:2020-03-26 15:12:26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连接家家户户、田间地头的水泥路,打通了脱贫致富的最后100米;一个个产业合作社,拓宽了致富渠道;一所所新农居,让贫困户喜笑颜开……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剑南街道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

在脱贫攻坚发起最后总攻、进入最后冲刺之际,四川省绵竹市剑南街道聚焦年度目标任务,甩开膀子加油干,坚持“三管齐下”,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尽心尽力全面提高脱贫质量和成效。

产业带动 群众增收有门路

“我年龄这么大,出门打工没人要,增收成问题。好在能在大户的种植基地里务工。”醒狮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杨金贵今年70多岁,常年在醒狮种植专业合作社务工,打药、除草、银柳加工,在家门口一年就可以挣5000多元。

剑南街道自2004年引进银柳种植技术以来,通过合理有效利用土地流转,内引外联,集中连片,共发展银柳种植大户20余户,种植银柳3500余亩,种植基地主要在醒狮村、金隆村、图强村。每年银柳收割期间,都要吸纳当地闲置劳动力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余人,每人实现务工收入3000至5000元。

剑南街道通过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水果、蔬菜、粮食的规模种植,鼓励种粮大户流转土地进行集约种植,其中流转扶贫对象土地200余亩,鼓励扶贫对象就近务工,通过勤劳的双手甩掉贫穷的帽子。

金融支持

助力脱贫、防止返贫,增强造血功能是重要途径。针对一些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实际,剑南街道主动对接金融机构,打通金融扶贫通道,帮助他们提升生产、经营和自身发展能力,做到可持续扶贫。

红明村5组建档立卡贫困户陈有木在地震中致残,家庭收入主要靠妻子在外打工,女儿读大学还需要供养。为了改善家庭经济条件,陈有木计划搞点养殖增加收入,但是因为资金短缺,计划一时搁浅。当该村第一书记邱培森了解到情况后,及时帮助他向信用社咨询、填报相关资料,2017年陈有木获得扶贫小额信贷资金2万元。通过自己的努力,目前陈有木养殖肉鸽70多只、蛋鸡100只,家庭经济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去年5月,他还清了全部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就是一场及时雨,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陈有木说。

按照金融扶贫贷款申请标准,剑南街道对所有贫困户进行摸底排查,对有意向贷款且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及时登记上报,做到应贷尽贷。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贫困户,帮助其寻找自主发展的门路,充分激发贫困户自身脱贫的内生动力。

近年来,剑南街道先后有2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享受到小额信贷资金70余万元,部分贫困户已经还完贷款。

项目扶持

2019年柏杨村实施了道路入户工程6.7公里,涉及10个村民小组,受益贫困户12户,极大地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现在的政策真是好,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柏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王维玉告诉我们,以前家门口是土路,一到下雨天,路面泥泞很难走。现在路面干净整洁,村民出行太方便了。

连接兴隆村与板桥集镇的主道板东路,是一条重要的乡村公路,上世纪90年代修建之后,一直没有进行维护,地震之后更是损坏严重,无法满足周边村民的出行需求。去年板东路的维修改造,让兴隆村交通变了样。该村利用道路改善带来的机遇,实施了房前屋后环境卫生整治,在墙上绘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画,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

剑南街道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改善村容村貌的重中之重,以道路、沟渠、饮水等为主,按照各村实际,重点推进、分布实施。2014年以来,先后争取到节水工程项目、沟渠建设项目、土地整理项目、人饮工程项目等各类项目,逐步解决了各村的基础设施滞后和安全饮水问题。

责任编辑:张婧丹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人民中国杂志社、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投诉举报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0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