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中国报道杂志唯一官方网站
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 政法

金融风险防控 绿色金融创新——广州金融风险防控绿色金融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发布时间:2018-06-29 09:13:45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中国报道讯(黄一峰 报道)6月28日,广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专场发布了广州市金融风险防控和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情况,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审时度势,结合现代中国发展实际情况作出了重大的决策部署,就是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在三大攻坚战之首,而防控金融风险又排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之首。
  
  据广州金融工作局副局长聂林坤介绍,十九大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作为广州市未来三年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维护金融稳定,争取金融风险防控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目前,广州市按照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会同驻粤金融监管部门“一行三局”、全市金融系统、市直机关相关部门,建立构筑了立体式防控系统。
  
  今年以来,广州市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持牌金融机构风险指标远优于监管要求,没有发生重大金融风险事件。主要创新做法如下:一是出台全国首个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行动计划。金融风险防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永远在路上,永远不能懈怠,这是金融本质和属性决定的。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总书记重视指示,打赢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经市政府同意市金融局于5月15日印发《广州市决胜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对广州市未来三年金融风险防控工作作出具体部署,集中开展专项整治。广州成为全国首个出台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行动计划的城市,制定了具有创新性的具体工作措施,显示了广州打赢金融风险防控攻坚战的决心,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二是创新建设全国首个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防控机构。2017年,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缺失、风险隐患频发问题,广州市利用广州商品清算中心的金融监管科技和专业人才优势建设广州金融风险监测防控中心,成为全国首个省级金融风险监测防控平台,目前已建成功能强大、运行可靠、模式创新,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的地方金融风险防控平台,实现主动发现、尽早预警、即时监测、分析定性、控制打击等功能,每月定期向市相关部门及各区报送地方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报告。截至2018年6月底,防控中心累计排查广州地方金融机构36011家,主动发现并持续监测风险企业1096家,防范化解风险成效明显。三是试行《首席风险官制度》。三是试行《首席风险官制度》。为夯实地方金融机构、重要金融平台和功能区的风险管理力量,我市积极探索推进首席风险官制度,目前已率先在广州互联网金融领域试点,特别是在网络借贷信息平台(P2P)推广首席风险官,搭建连接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与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日前,已对13家P2P平台的首席风险官进行颁证。广州市政府与广州小额贷款协会、融资担保协会密切对接,拟将首席风险官制度向小额贷款、融资担保行业推广。条件成熟后逐步在我市国资金融机构、重要金融平台或功能区、大中型地方金融机构推广首席风险官,构建金融风险防控的基础防线。风险防范重于泰山,机构责任重大,监管部门从外部监督,金融机构从内部监督,才能真正构筑立体化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二、广州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阶段性成效去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人民银行等中央七部委印发五省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总体方案,广东省广州市是试点地区之一。试验区批复以来,按照工作方案,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一行三局大力支持下,广州市金融工作局作为试验区建设的主体责任单位之一,会同花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力推进,在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产品服务创新、政策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绿色金融本质是服务绿色产业,通过金融资源支持助推绿色发展。绿色金融创新试验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在金融支持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新的发展信念上,探索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一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促进一是创新体制和机制,大力促进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协调发展。创新绿色金融正向激励机制。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重要理念,将绿色金融人才纳入市高层次金融人才奖励范围中,对经评定的绿色金融人才可享受相应奖励,鼓励引导广州地区金融机构培育、引进绿色金融专业人才。花都区制定出台支持绿色金融和绿色产业发展的“1+4”配套政策文件,明确从2017年起,区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发展。创新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证机制。编制绿色企业认定办法和绿色项目认定方法,充分考虑广州市(包含花都区)产业特点,按照企业基本条件评价、生产与管理评价、环境管理与污染防治评价、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等四个维度,明确了绿色企业的认定规范,并筛选出全市包含花都区在内的首批绿色项目90个,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联动起来把资源匹配到绿色企业、绿色项目上。创新绿色项目产融对接机制,制定绿色企业和项目库管理办法,举办绿色项目产融对接会,利用产融对接打通需求侧(绿色企业、绿色项目)和供给侧(各种金融资源)的信息渠道,引导金融机构精准对接绿色项目的融资需求。依托广东省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和融资对接平台建设广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对接系统,打造“线下+线上”绿色金融产融对接模式。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大力提升二是创新产品和服务,大力提升绿色金融服务水平。提高绿色信贷占比。银行机构积极将信贷资源投向新能源汽车、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设备等绿色项目,绿色信贷占比逐步提高。加快发行绿色债券。广州发展集团发行了规模24亿元的全省首单绿色企业债券,越秀集团与广纸集团发行了规模20亿元的全省首单绿色中期票据。市水投集团、广州银行正在推进绿色企业债券、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工作。广州市公交集团积极探索运用绿色金融工具支持新能源公交车置换。这是目前广州发展绿色金融实实在在的举措。提高绿色保险覆盖率。积极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等传统绿色保险产品,开展“绿色产品食安心责任保险”、“蔬菜降雨气象指数保险”等创新型绿色农业保险产品。目前,几大保险公司将探索利用保险商业化手段推动花都绿色金融试验核心区特色农业、特色农业旅游发展。创新碳金融业务。积极支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开展碳排放权交易、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等碳金融业务。近期,该中心完成了广州地区近年来首笔碳排放权交易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为海外石油公司通过碳交易人民币专用存款账户(NRA)买入10万吨碳排放配额办理交易结算。选取花都区梯面镇3万亩生态林开展碳汇业务试点。创新设立绿色金融专业化服务机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已获批将花都支行升格为绿色分行,广州银行等已设立绿色金融事业部,建设银行在花都区设立全国首家绿色金融创新中心。建立一体化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广州绿色金融街,大力引进各类绿色机构进驻。在绿色金融街设立广州绿色金融综合服务中心和华南地区首个绿色金融政务服务分中心,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全程电子化系统,为绿色企业提供“一站式”政务服务。广州股权交易中心在绿色金融街设立绿色环保板,为绿色企业提供挂牌融资服务。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合力共建粤三是加强对外合作,合力共建粤港澳绿色金融核心圈。积极推进绿色金融领域开展对外合作交往,推动绿色金融板块与国际接轨,在第6和第7届广州金交会、第14届国际金融论坛(IFF)全球年会、2018年香港亚洲金融论坛和第15届中美金融研讨会等会议上举办绿色金融专题论坛或推介,将绿色金融纳入第九次粤港金融合作专项小组议题,交流绿色金融经验,增强绿色金融的广州声音。
 

责任编辑:陈杰玲

关于我们|联系我们|法律顾问|版权声明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