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讯(郭远乐 报道)措施不断出台,上下游饲料企业、屠宰场复工复产提速,能繁母猪存栏持续回升,生猪出栏逐渐增加……四川省绵竹市委、市政府以坚强的领导、惠民的举措、空前的力度,加快恢复生猪生产,打响了一场稳产保供惠民生、守护群众“菜篮子”的攻坚战。
出台措施 “一户一策”开展服务指导
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绵竹市生猪生产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曾经一段时间,出现一猪难求的现象,肉价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面对严峻的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如何恢复养殖场(户)的信心,保障群众餐桌上的猪肉产品供应?我们走访发现,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引导下,绵竹市纷纷出台一系列措施,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恢复生猪生产组合拳,市级有关部门、各镇(街道)和养殖场(户)齐心协力,共同推进生猪稳产保供工作有序开展。
“你这么大的养殖规模,一定要做好安全防范,千万不能放松警惕。”剑南街道图强村2组的养猪大户冯世贵养殖生猪多年,今年新建圈舍1300平方米,采取代养和自繁自养的方式饲养了1100头生猪。日前,剑南街道通过“大走访”准确掌握养殖户当前的养殖规模、实际生猪饲养量、预计存出栏数等,了解恢复生产的意愿、面临困难瓶颈、宣传支持政策、协调解决问题。畜牧站工作人员隔三差五就会到现场指导,开展一对一服务,让冯世贵对疫情后的生猪养殖充满信心。
连日来,为准确掌握养殖场(户)生猪生产现状、存在的困难和意见建议,市农业农村局和各镇(街道)纷纷下沉到各村、组,宣讲相关生猪发展政策,并针对每户实际情况制定整改措施,鼓励养殖场(户)对圈舍进行升级改造,提高生物安全防控能力。
非常时期,必施非常之策。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及生猪恢复生产工作会,安排部署生猪稳产保供工作。同时,研究出台了落实新增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落实生猪保险政策、为生猪恢复生产提供用地保障、落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建设项目、落实财政资金用于生猪扑杀补助、推进德阳招商项目落地绵竹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帮助养殖场(户)解决实际困难,渡过阶段性难关。
“在政策激励下,绵竹市养殖场(户)增养补栏的信心不断增强,生猪基础产能正在持续恢复。”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向迪华介绍说。
龙头带动 推动传统养殖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迈进
在富新镇上庵村,三建生猪养殖场主罗敏贵正在圈舍里忙活。“去年我们存栏生猪1200头,出栏2400头,靠代养生猪挣了40多万元。”罗敏贵说,自从跟绵竹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签订了代养合同,从提供仔猪到饲料、药品、疫苗,再到技术服务、生猪销售,公司都实行一条龙全包服务,不仅降低了他们的养殖投资风险,更带动了他们增收致富。日前,他又补栏了900头仔猪。
罗敏贵口中的德康生猪养殖有限公司是绵竹市近年来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按照“四川领先、全国一流、世界同步”的要求,该公司采用全封闭、全漏缝、全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循环处理、种养结合、综合利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和谐发展。目前,通过“德康公司﹢家庭农场”的养殖模式,已带动绵竹市12个镇(街道)的65户生猪代养户增收致富,年出栏生猪达10万余头。
“由于我市多数养猪场(户)在2012年前建设,基本是传统模式,标准化、现代化程度不高,疫病防控及环保要求均不达标,需进行改建和基础设施设备、生物安全防护提档升级才能降低死亡率,实现高效养殖。”向迪华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力推广生猪代养模式,帮助代养户建设标准化圈舍,提高疫情防控能力,一来可缓解猪源紧张,降低养殖风险,调动养猪场(户)生猪生产积极性。二来可以改变传统养殖观念,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畜牧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发展。
据悉,绵竹市共有95家养猪场(户)与德康、正邦、正大等公司签订了代养协议,仅3月份已有19家空栏养殖场陆续关猪,预计将新增存栏2.5万头。在代养模式刺激下,规模养殖场恢复生猪生产成效显著,3月份生猪规模场存栏62435头,环比上月增长23%,环比去年年末增长69%;其中,能繁母猪6498头,环比上月增长32%,环比去年年末增长8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经受了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考验后,绵竹市生猪恢复生产正在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全力以赴让人民群众吃上平价肉、放心肉。
责任编辑:郝桂锋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法律顾问:北京岳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 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京)字 189号 京ICP备0810342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